解惑疾病

從排便習慣發現癌症

黏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條變細, 大便排便習慣的變化、排便次數改變, 經常腹瀉或者排便困難……千萬不要以為只是腸胃出了簡單的小問題, 這也是罹患直腸癌的前兆。

由於生活方式越來越西化, 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每年以4%-5%的速度增加。 目前, 結直腸癌發病率在我國癌症發 病排第3位。 在經濟發達的城市, 上海、北京、廣州等結直腸癌發病率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而且發現的病人90%為中晚期病人, 年紀在45歲左右。 專家稱,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雖然在增高, 如果能夠早期發現, 依然能夠得到治癒。

據統計, 結直腸原位癌(極早期)5年生存率為94.1%, 局部癌變為84.6%, 如發 生肝轉移等, 則5年生存率下降到5.7%。 通過直腸指檢和電子腸道鏡檢查, 基本都能排查結直腸癌, 其準確率在80%以上。 居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對排便習 慣稍加留意, 也能及時防治直腸癌。

便血要排查直腸癌

在日常生活中, 痔瘡和直腸癌可能有一些相同或者類似的症狀(如便血), 使得一些患者自己放鬆了警惕, 專家提醒, 結直腸癌的便血和痔瘡的狀況略有不同。

痔瘡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 而直腸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 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 這是因排便時擦傷患處, 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 因此與糞便不相混合, 更沒有黏液存在。

而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則常混有血液、黏液和膿液, 而且大便的習慣會明顯改變。

長期便秘, 結直腸癌的誘因之一

專家稱, 長期便秘可導致滯留在大便中的致癌物濃度越來越高, 腸壁與這些致癌物質長期接觸, 有可能就是結直腸癌的一個誘發因素。 同時, 便秘也是結 直腸癌的表現之一。 由於左邊的降結腸狹窄, 因而腫瘤在這邊的話, 往往會發生梗阻, 導致便秘, 一般有經驗的醫生通過問診, 基本都就能初步能判斷其結直腸癌在 哪個部位了。

排便習慣變化, 也是直腸癌前兆

專家稱, 排便習慣變化, 也不能掉以輕心, 那可能是直腸癌的前兆。 排便變化包括很多方面, 如平常排便比較乾燥, 這幾天卻突然變稀, 或是由稀變幹; 還有的人排便次數出現了變化,

從每天一次變成二三次, 或是反之。 總之, 如果有腹部不適、疼痛, 局部出現腫塊, 裡急後重感, 大便性狀及形狀改變(由幹變稀, 帶黏液和鮮血或大便不成形, 變細變扁), 即排便和平常的規律不一樣, 就應及早到醫院進行專科檢查。

通過篩查可以消除癌前病變, 減少癌的發生

某醫院曾經對前來就診的200餘例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做腸鏡, 發現有13例有腸道息肉和良性腫瘤, 4例為早期癌症。 通過篩查可消除癌前病變, 減少癌的發 生。 專家建議:對於無大腸腫瘤家族史的一般人群, 若經濟條件允許, 50歲應做第一次腸鏡檢查, 若無異常, 則以後每隔3-5年檢查一次;若發現腺瘤性息肉應 儘早摘除, 術後每年進行一次腸鏡複查。

若條件不允許, 可進行大便隱血試驗, 陽性者再進行腸鏡檢查。 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中有腸癌患者, 則應該適時接 受腸鏡檢查;如果不到50歲的非直系親屬發現腸癌, 應該前往醫院就診, 及時接受腸鏡檢查。

預防直腸癌, 需持科學態度

除了定期做腸鏡篩查外, 專家還強調, 飲食一定要健康, 禁止吃五香類食物、少吃醃制食物、少吃糯米食物、少吃速食麵等工業油炸、膨化食品;養成良 好生活習慣, 不吸煙、不酗酒;密切注意大便性狀、排便習慣的變化:當出現黏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條變細, 大便排便習慣的變化、排便次數改 變, 經常腹瀉或者排便困難等症狀時, 一定要前往醫院做正規檢查。

(葉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