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有哪些炮製毒性中藥方法

近50年來, 廣大醫藥工作者在繼承中藥傳統炮製技術和理論的基礎上, 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其進行研究、整理, 取得了許多關鍵性的突破。 減毒去毒方法大致可分為加熱去毒、加輔料去毒、壓榨去毒、浸漂去毒及去掉含毒部位, 這裡著重介紹前幾種方法。

一、加熱去毒即利用蒸煮、油炸、砂炒等方法去毒。

1.馬錢子, 傳統炮製方法有牛油炸、水浸油榨後土粉反復制、水煮黃土炒、甘草水煮後麻油炸、尿泡等, 加工均較繁瑣。 實驗證明, 可用高溫破壞或分解有毒成分。 馬錢子砂炒、油炸270℃以上時, 其毒性成分士的寧(番木鼈堿)含量由1.56%降至1.15%,

290℃以上則降至0.49%。 在1985版《中國藥典》中統一規定為“照燙法用砂燙至鼓起並顯棕褐色或深褐色”, “士的甯含量應為0.78%~0.83%之間(可用澱粉調節)”。 這種方法節省輔料, 操作方便。

2.斑蝥, 含斑蝥素1%~1.2%, 有劇毒, 作用於局部能刺激皮膚黏膜引起紅腫疼痛、起皰等, 傳統炮製方法是用米炒。 據報導, 斑蝥素加熱超過其熔點(218℃)能昇華並逸出。 米炒斑蝥約在110℃時斑蝥素可部分昇華除去, 從而起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3.烏頭、附子, 歷代本草均認為有毒。 其去毒方法有水漂、米泔水浸、童便浸、火制、蒸煮及摻加輔料等。 現代研究表明, 其毒性成分主要為親脂性的雙酯類生物鹼——烏頭堿, 毒性極大, 其有效量常常就是毒性劑量, 口服2毫克烏頭堿, 即町致人死12:。

其分子中的酯鍵是產生毒性的關鍵。 將烏頭堿置中性水溶液中加熱, 在100℃時, 可去掉一個酯鍵, 生成苯甲醯烏頭原堿, 進一步加熱至160oC~170, 苯甲醯酯鍵也被水解, 生成苯甲酸及烏頭原堿, 這兩種氨基醇類生物鹼毒性小、親水性強, 烏頭中的一些其他生物鹼, 幾乎也喪失麻辣感。

二、加輔料去毒

1.半夏的炮製, 前人有湯洗、姜制、水煮、薑礬制、酒薑制等方法。 半夏辛溫有毒, 生用能使人嘔吐、咽喉腫痛、失音。 傳統炮製方法多採用加甘草、生薑、明礬、石灰乳長期浸泡或加熱。 經研究, 生半夏煎制及礬制後無刺激失音及嘔吐等毒性。 而薑的作用, 可視為具協同作用, 水解後產生的葡萄糖醛酸能與毒物結合。 半夏用甘草進行炮製也可以起到去毒的作用。

2.大戟、芫花、甘遂均屬攻下瀉水藥, 均有毒, 自宋代始用醋制法炮製, 其目的是減低毒性。 研究證明, 大戟所含的有毒成分為三萜類化合物及大戟苷等, 萜類化合物有類似巴豆油及斑蝥素樣的刺激作用, 與醋酸作用後生成的衍生物就沒有刺激性了。 芫花經醋制能降低毒性, 與古人炮製的作用相一致。 甘遂炮製研究結果也證實, 生甘遂的瀉下作用較強, 毒性較大, 而醋制甘遂的瀉下作用和毒性都較小。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講到甘草解水莨菪毒和飲食毒。 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也記載了甘草“解百藥毒”。 至今甘草解毒仍在應用, 其解毒機理雖未完全闡明, 但多數認為:

①能與毒物結合。 甘草含甘草甜素, 易水解生成1個分子甘草次酸和2個分子葡萄糖醛酸,

而葡萄糖醛酸可與很多毒物結合, 凡分子中含有羥基或羰基或在體內生成羥基或羰基的物質, 均可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生成一種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結合型葡萄糖醛酸物質而起解毒作用。

②吸附作用。 有人觀察, 用30毫克甘草甜素x, i-士的寧的吸附率為35.89%, 並且當甘草甜素劑量增加時, 其吸附作用也增加。

三、壓榨去毒

千金子、巴豆等含毒性成分的中藥, 傳統使用壓榨去油取霜的制法, 現代研究表明是切實可行的。 巴豆是劇烈的瀉下藥, 含脂肪油40%~60%。 其油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產生嚴重口腔刺激症狀及胃腸炎, 有服用巴豆油20滴而死亡者。 為了用藥安全, 巴豆向來以加熱除去大部分油後制霜入藥。

毒性中藥的炮製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只有臨床各學科密切合作, 才能使用藥更安全, 療效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