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40歲後會變成減肥困難戶!有四大原因
編者按: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健康成為我們最關注的話題。 什麼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預防身體的疾病?這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人民健康網推出《金台養生園》欄目, 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 帶您走進健康園地。
人到40歲後會變成減肥困難戶? 營養師給出原因及解決方法
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減肥容易, 40歲之後減肥難呢?俄羅斯“健康生活網”盤點出4大導致減肥困難的原因, 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式。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因一:代謝綜合症
這種症狀會導致後期患糖尿病的幾率增加,
方法:
1.關注腰圍。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 腰圍超過80釐米的女性尤其要注意, 患代謝綜合症的幾率會增加。
2.少食多餐。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建議, 如已患代謝綜合征, 每天最好進食4~6次, 這樣能夠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保持穩定, 哪怕你吃得少, 也會感覺自己很飽。
3.放棄含糖量高的食物, 拒絕吃大米, 甚至穀物, 每天控制在100克以內。
4. 服用補品。 患代謝綜合征時, 細胞會失去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也就是說, 血細胞中的大量葡萄糖會遭受饑餓, 而通過服用營養素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因此,
原因二:雌性激素不足
隨著年齡上升, 卵巢功能逐漸下降, 女性在40歲的時候雌性激素會不足, 這時候脂肪組織會成為對磁性激素的補充, 因此女性在更年期, 尤其是50歲時脂肪組織會增加。
方法:
1.去看內分泌醫生能定期反映身體激素變化。
2.從自身的行為能耗來分析自己的食譜。 如果你定期做運動, 40歲後應將飲食熱量平均減少10%, 而不運動的人則應減少13%。
3.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入。 一天油脂的攝入不能超過當天飲食總能量的20~25%。
4.將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納入食譜。 大豆、亞麻籽、芝麻、某些水果(蘋果、石榴、葡萄)、西蘭花、胡蘿蔔、穀物(燕麥、小麥、黑麥)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
原因三:新陳代謝速度放慢
這是年齡引起的正常變化。
方法:
注意食譜中的蛋白質含量。 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 禽類、魚類、優酪乳產品、海產品、豆類和菌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益於肌肉的形成, 對於40歲以後的人來說尤其必要。
原因四:甲狀腺功能受損
甲狀腺的激素不足會對新陳代謝產生影響, 這就是變瘦很困難的原因。 甲狀腺機能減退(激素不足)身體免疫力被破壞可能是甲狀腺機能減退(激素不足)的原因。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碘不足會造成甲狀腺腫大。
方法:
1.去看內分泌醫生。
2.關注飲食中碘含量。 烹飪時能夠加入適量碘鹽, 從而獲取所需要的碘。
3.避免極端節食。 你若決定減肥, 請計算好每天飲食中所含有的熱量, 並把熱量總量降低300~500千卡即可, 但避免能量總量少於700千卡, 否則會導致甲狀腺合成的激素減少, 物質交換速度放慢。 【詳細】
胖人減體重就能少得病
美國約有一半人口超重或肥胖, 因體重過高導致人們患上多種身心疾病已成為一大難題。 近日,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 嘗試減掉5%~10%的體重, 就可使代謝綜合征風險降低兩成。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員葛列格·康奈爾及其研究小組分析了7670名肥胖成年人的健康資料,
葛列格·康奈爾說:“與肥胖密切相關的代謝綜合征是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多種現代病的病因。 統計資料發現, 可以成功減肥並長期維持體重的人並不太多, 在我們的研究中, 有62%的參試者即使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擺脫多餘的肥肉。 減肥雖難, 可如果已經發現自己超重, 即使減掉一點點也比不減強。 減肥時最好遵循專家提供的健康生活方式,
減肥後, 血壓也會下去
調查資料顯示, 與體重正常者相比, 年齡20~45歲的肥胖者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會增加5~6倍。 反之, 一項針對日本居民的研究發現, 未經治療的初診輕中度高血壓患者, 經過8周的體重控制, 平均體重下降2.9公斤後, 42%的患者實現了血壓的有效降低;正在接受一種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 經過8周的體重控制, 平均體重降低3.2公斤後, 48%的患者可以停用降壓藥物。
另一項以歐美國家人群為基礎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結論。 該研究發現, 小幅度的體重減低即可對血壓發揮較為明顯的影響。 在800例輕度高血壓患者中, 6個月平均體重減低2.25公斤後, 患者的平均舒張壓降低了7毫米汞柱;體重減低4.5公斤的一組, 平均舒張壓降低了11.6毫米汞柱;正在服用降壓藥物者減輕體重後,血壓下降更為顯著。這一效果不僅在超重或肥胖者中存在,體重正常的高血壓患者,如果適度減輕體重,也能起到一定的降壓作用。
控制體重的重要性不僅限於成年人群。有研究發現,肥胖的年齡越早,其對血壓水準的影響就越顯著。而減輕體重最安全、合理且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僅控制飲食而不增加運動量難以有效減重,反之亦然。 【詳細】
每天稱體重有助於減肥
據外媒11月6日報導,研究表明,及時記錄和測量體重,特別是每天堅持這樣做有助於減肥並保持體重。研究作者表示,監控體重可增強減肥的意識,自我監控在行為改變和管理體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美國匹茲堡大學護理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三藩市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1042名成年人在12個月內的體重習慣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從不稱體重或每週只稱一次體重的參與者體重無變化,但一周稱重六到七次的人平均減掉1.7%的體重。
在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中,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對長期減肥的最佳策略進行研究。他們對參與者進行了兩年多的跟蹤調查。據統計,大多數人在減肥的第一年體重就會反彈40%,五年內則會反彈到減肥前的體重。
研究人員將162名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參與者被要求每天稱體重並記錄資料。另一組則沒有每日稱重的指示。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用任何方法減去10%體重。結果發現,在每天按時稱重的小組中,近33%的參與者在第一年裡減掉5%的初始體重,而對照組則只有10%的參與者達標。
研究人員認為,每日稱重可強化健康飲食和鍛煉模式,並讓參與者意識到不健康的行為何時影響其體重。特別的是,每日稱重對組中男性參與者最有效。 【詳細】
少吃點!食量減少40%或能多活20年
英國倫敦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研究發現,食量減少40%可能讓壽命延長20年。所以,如果想老得慢些,請適當保持饑餓。
而很多人常常是這樣:為了避免浪費,把盤子掃乾淨;美食真誘人,吃撐了再吃口。就是這每頓多吃幾口,讓你肚子越來越大,也加快著生命的倒計時。
長期吃得過飽,胃部長期“負重”,消化不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陳洪主任醫師介紹說,胃部黏膜上皮細胞每2~3天就會修復一次,如果上頓還未消化,下頓又填滿,胃長期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得不到修復。胃部會大量分泌胃液,腐蝕胃黏膜,繼而可能會誘發胃炎,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胃潰瘍等。
不僅胃“不高興”,腎也“抗議”了。中大醫院副院長、腎病專家劉必成教授指出,長期過飽飲食會導致肥胖,會直接增加腎臟負擔,可以導致內皮細胞、足細胞及系膜細胞損傷,破壞腎小球濾過屏障,導致蛋白超濾。
內分泌系統可能也會跟著被打亂。中大醫院內分泌科金暉主任醫師介紹說,肥胖症孩子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不僅來不及調節體內多餘的糖、脂肪和蛋白質,還容易產生胰島素抗體使調節功能大打折扣,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發展成糖尿病。
此外,肥胖也會加重關節面的負擔,使得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從而引發骨關節的病變,特別是膝關節。 【詳細】 平均舒張壓降低了11.6毫米汞柱;正在服用降壓藥物者減輕體重後,血壓下降更為顯著。這一效果不僅在超重或肥胖者中存在,體重正常的高血壓患者,如果適度減輕體重,也能起到一定的降壓作用。
控制體重的重要性不僅限於成年人群。有研究發現,肥胖的年齡越早,其對血壓水準的影響就越顯著。而減輕體重最安全、合理且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僅控制飲食而不增加運動量難以有效減重,反之亦然。 【詳細】
每天稱體重有助於減肥
據外媒11月6日報導,研究表明,及時記錄和測量體重,特別是每天堅持這樣做有助於減肥並保持體重。研究作者表示,監控體重可增強減肥的意識,自我監控在行為改變和管理體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美國匹茲堡大學護理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三藩市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1042名成年人在12個月內的體重習慣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從不稱體重或每週只稱一次體重的參與者體重無變化,但一周稱重六到七次的人平均減掉1.7%的體重。
在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中,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對長期減肥的最佳策略進行研究。他們對參與者進行了兩年多的跟蹤調查。據統計,大多數人在減肥的第一年體重就會反彈40%,五年內則會反彈到減肥前的體重。
研究人員將162名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參與者被要求每天稱體重並記錄資料。另一組則沒有每日稱重的指示。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用任何方法減去10%體重。結果發現,在每天按時稱重的小組中,近33%的參與者在第一年裡減掉5%的初始體重,而對照組則只有10%的參與者達標。
研究人員認為,每日稱重可強化健康飲食和鍛煉模式,並讓參與者意識到不健康的行為何時影響其體重。特別的是,每日稱重對組中男性參與者最有效。 【詳細】
少吃點!食量減少40%或能多活20年
英國倫敦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研究發現,食量減少40%可能讓壽命延長20年。所以,如果想老得慢些,請適當保持饑餓。
而很多人常常是這樣:為了避免浪費,把盤子掃乾淨;美食真誘人,吃撐了再吃口。就是這每頓多吃幾口,讓你肚子越來越大,也加快著生命的倒計時。
長期吃得過飽,胃部長期“負重”,消化不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陳洪主任醫師介紹說,胃部黏膜上皮細胞每2~3天就會修復一次,如果上頓還未消化,下頓又填滿,胃長期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得不到修復。胃部會大量分泌胃液,腐蝕胃黏膜,繼而可能會誘發胃炎,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胃潰瘍等。
不僅胃“不高興”,腎也“抗議”了。中大醫院副院長、腎病專家劉必成教授指出,長期過飽飲食會導致肥胖,會直接增加腎臟負擔,可以導致內皮細胞、足細胞及系膜細胞損傷,破壞腎小球濾過屏障,導致蛋白超濾。
內分泌系統可能也會跟著被打亂。中大醫院內分泌科金暉主任醫師介紹說,肥胖症孩子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不僅來不及調節體內多餘的糖、脂肪和蛋白質,還容易產生胰島素抗體使調節功能大打折扣,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發展成糖尿病。
此外,肥胖也會加重關節面的負擔,使得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從而引發骨關節的病變,特別是膝關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