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帶你瞭解中醫如何治療脾虛?

脾虛, 是很多患者都會有的症狀, 但是要怎麼治呢, 很多人覺得, 僅僅通過西醫就能很快的恢復, 但是還是有些人覺得, 西藥雖然恢復快, 但是治標不治本, 治病還得我們老中醫, 因此, 讓我們來看看, 中醫有些什麼治療脾虛的方法呢?

1.脾虛嘔吐

證候: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 時作時止, 胃納不佳, 食入難化, 脘腹痞悶, 口淡不渴, 面白少華, 倦怠乏力,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濡弱。 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 胃氣上逆所致。 治則:健脾和胃止嘔。 主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虛泄瀉

證候:大便時溏時瀉, 遷延反復, 完穀不化, 飲食減少, 食後脘悶不舒, 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細弱。 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 濕注腸道所致。 治則:健脾滲濕止瀉。 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3.脾虛水腫

證候:身腫, 腰以下為甚, 按之凹陷不易恢復, 脘腹脹悶, 食納減少, 面色不華,

神疲肢冷, 小便短少, 舌質淡, 苔白滑, 脈沉緩。 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 泛溢肌膚所致。 治則:溫脾利水消腫。 主方:實脾飲加減。

4.脾虛出血

證候:便血紫黯, 甚則黑色, 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 神疲乏力, 氣短聲低, 面白無華, 頭暈,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無力。 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 血失統攝為罹。 治則:健脾益氣攝血。 主方:生脈飲合參附湯加減。

5.脾虛帶下

證候:帶下綿綿, 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 無臭, 並且面色淡黃, 精神疲倦, 不思飲食, 腰酸腹墜, 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脾主運化水濕, 脾虛則運化無能, 聚濕下注, 傷及任、帶二脈而致。 治則:健脾益氣, 升陽除濕。 主方:完帶湯, 水煎服。

6.脾虛多涎

證候:神疲, 面色萎黃, 涎多清稀。 《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 由脾氣不足,

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則:補益脾氣攝津。 主方:五味異功散加減。

看了這麼多脾虛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我們中醫的偉大呢。 中醫當中講究對症下藥, 因為大家在選擇自己需要的藥方的時候, 一定要細細思考, 這是不是真的就是你需要的那個藥方啊。 最後祝大家都能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