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人們為什麼會有“既視感”? 聽聽專家怎麼說

【環球網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當你安靜地坐在露臺上, 正和朋友們小酌一杯時, 突然感覺自己以前經歷過這個場景。 這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我們的大腦裡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今天, 讓我們一起跟隨法國《費加羅報》邀請的醫學專家來一探究竟。

神經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Neurofinde人類風險評估協會會長昂耐克 費夫(Annaik Feve)指出, 人的印象和三個領域及功能有關:視覺、時間、記憶。 當我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時, 我們與時間的關係與和現實當中不一致。 而這種感覺和所謂的前世今生或預測未來的能力毫無關係。

在親密與自衛之間

有幾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現象。 費夫醫生稱, 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美國科學家弗農 內普(Vernon Neppe)於1983年在《既視感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déjà vu)一文提出的理論, 將其定義為“過去的某段經歷對當下經歷造成的錯誤印象”。

的確, 這種似曾相識感可能與我們的童年記憶、成長環境、家庭與基因遺傳有關。 費夫醫生表示, 當我們看到某個東西時, 大腦中會形成圖像, 並與以前曾見過的物品的圖像進行連接, 所以這相當於對我們見過的東西的再現, 或者是傳遞給我們的資訊。 這就是為什麼大腦中產生了一種熟悉感。

“既視感”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種必要時進行自我保護的方式。 費夫醫生指出, 當我們認為所處的環境有危險,

或是有陌生人在場時, 我們就會有“既視感”, 大腦通過產生對環境的某一種熟悉感來使我們適應陌生環境, 避免這一切太過真切。 這種保護機制也會在我們與某人分別, 或是哀悼某人時出現。 精神分析學家、巴黎精神分析協會(RPH)的公共諮詢主任, 費爾南多德阿莫林(Fernando de Amorim)醫生則指出, 有時, 一個簡單的詞語足以觸發我們似曾相識的感覺。

然而, 在一些癲癇患者身上, “既視感”既可能是由癲癇發作導致, 也可能是即將發病的警告。

抑制欲望

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斯拉認為這種印象和前世有關, 然而佛洛德則認為這與被壓抑的欲望有聯繫。 精神分析學家德阿莫林的理論認為, 這往往是不愉快和被壓抑的感覺,

被我們的意識扔在一旁不管不顧。 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天天都有, 它們會在我們放鬆時出現。 即使被壓抑的欲望和我們所處的情景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既視感”也可能在瞬間出現。

有“既視感”是十分平常的現象, 不過是身體有些“失控”, 然而, 但如果“既視感”給人帶來的是焦慮的感覺, 就有必要諮詢醫生了。 (熊明鈺 王戰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