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轉移性骨病的治療現狀是什麼

骨病是很多的人們所瞭解到的, 是很多的人們去關注的, 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 總歸來說是非常的重要的, 轉移性骨病是骨病的一種方式, 定期的去醫院做檢查會非常的好的, 及時治療, 及時檢查, 這樣才有利於自己的身體健康, 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好。

目前治療轉移性骨病的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骨相關事件(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鈣血症、放療需求、以及脊髓壓迫)發生的風險、緩解骨痛、恢復正常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主要措施包括細胞毒(化療、激素治療、外放療或放射性同位素等)和雙膦酸鹽治療。 雙膦酸鹽類製劑以病理性的骨骼吸收作為靶點, 對骨組織具有高度的親和力, 它選擇性地沉積在骨重塑活躍的部位, 是針對惡性腫瘤引起的骨質破壞及其併發症的首選治療措施。

雙膦酸鹽是內生性磷酸鹽的同分子異構體, 由破骨細胞選擇性吸收、並誘導其凋亡,

從而抑制舊骨吸收。 不含氮雙膦酸鹽可以滲入到ATP類似物(水不溶解性的)結構中去;而含氮雙膦酸鹽(包括帕米膦酸、唑來膦酸、伊班膦酸)是通過異戊烯化蛋白介導起效。 P-C-P核心是雙膦酸鹽共有的生物活性結構, 而R1和R2的側鏈結構分別決定其對骨組織的親合性和抑制舊骨吸收的活性。

口服雙膦酸鹽製劑有較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腎臟毒性是靜脈製劑的最主要的不良反應, 因此在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早期雙膦酸鹽時, 必須緩慢靜脈滴注(>2h), 以減少腎臟損害。

目前在治療轉移性骨病中最常用的雙膦酸鹽有:唑來磷酸、帕米膦酸、氯膦酸鹽和伊班膦酸(邦羅力)。

唑來磷酸是第三代雙膦酸鹽類製劑, 2002年美國和歐盟批准其用於預防多發性骨髓瘤和實體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的骨相關事件(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鈣血症、放療需求、以脊髓壓迫)。

它注射時間短(4mg>15min), 較帕米膦酸, 使用方便, 療效至少與帕米膦酸相似。

腎臟毒性是唑來磷酸(靜脈滴注>15分鐘)最具有臨床意義的不良反應。 有報導發現臨床上唑來磷酸引起的腎功能障礙的發生率高達23%, 從而降低了該類藥物長期應用的安全性

帕米膦酸是第二代靜脈製劑的雙膦酸鹽, 是治療骨轉移的主要藥物。 2000年ASCO治療指南推薦使用帕米膦酸來控制乳腺癌性的骨轉移。 儘管帕米膦酸能降低骨相關事件的發生率, 仍有高達50%的患者最終出項骨骼併發症。 而且長期應用帕米膦酸, 缺乏止痛效果、不能降低前列腺癌性骨轉移的併發症。

帕米膦酸使用不方便, 注射時間長, 靜注至少>2小時。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注射部位反應、流感樣症狀和腎臟毒性。

氯膦酸鹽是第二代雙膦酸鹽類口服製劑, 在美國以外的許多國家臨床上均有使用。 輔助治療時它可降低骨轉移的發生。 雖缺乏直接與靜脈製劑雙膦酸鹽比較的臨床研究, 但普遍認為氯膦酸鹽的療效較靜脈製劑差, 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常見。

伊班膦酸(邦羅力)是第三代雙膦酸鹽類化合物, 在R位置上有一個羥基, R"位置上的N原子被甲基和戊基取代, 是臨床上作用最強的破骨細胞抑制劑。 它的靜脈製劑與口服製劑在減少乳腺癌骨轉移的骨骼併發症上的療效相似;2003年10月歐盟批准這兩種劑型用於預防乳腺癌骨轉移的骨骼事件(6mg靜注,

每3~4周1次;50mg/天, 口服)。 伊班膦酸是第一個無急性腎功能衰竭毒副反應的雙膦酸鹽靜脈製劑。 小劑量伊班膦酸(2mg)臨床上即能抑制舊骨吸收, 在血液和腎臟內的濃度維持在較低水準。

以上就是轉移性骨病的現狀, 只要是疾病就要到醫院去進行治療, 這樣是做好的選擇, 這樣才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自己的身體只有自己去關注, 自己去保護, 轉移性骨病是一種常見病症, 當然還是要引起大家的關注, 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的。 關注自己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