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聚藻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在治療一些特殊疾病上, 效果也是非常不錯, 但我們在食用前還是要進行一些瞭解,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聚藻這個藥材的一些常識。

【別名】 水藻、水蘊、鰓草、午尾蘊、藻、金魚草、草紗、小二仙草、狗尾巴草、狐尾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二仙草科植物穗狀狐尾藻的全草。

【原形態】 穗狀狐尾藻 多年生沉水草本。 根狀莖匍匐, 節上生鬚根。 莖圓柱形, 伸長, 常分枝, 依水的深淺不同而長度不一, 節間長3-4cm。 葉4枚輪生;無柄;深綠色, 長橢圓形至披針形, 長2-3cm, 羽狀深裂, 裂片線形, 細密, 13-20餘對, 互生和近對生。 穗狀花序頂生, 長5-10cm, 挺立於水面,

果期沉于水中;花單性, 4至多數輪生, 雌雄花同株;雄花居上部, 苞片綠色, 邊緣紅色, 長圓形, 小苞片卵形, 萼管鐘狀, 花萼4, 卵狀三角形, 花瓣4, 紅色變綠, 舟狀匙形, 早落, 雄蕊8, 淡綠色或黃綠色, 長2mm;雌花生下部, 萼管幾平截或具淺齒, 花瓣4, 卵圓形, 先端鈍, 粉紅色, 早落, 子房下位, 4室, 柱頭4, 羽狀, 向外反轉。 果球形, 直徑1.5-3mm, 分成4個分果爿。 花期4-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池沼、湖泊、溝渠中。

【栽培】 生物學特性 聚藻為水生植物, 生於沼澤或水塘中。 喜水和溫暖的氣候。 生長適溫為25-30℃, 忌乾旱。 在具有一定肥力的池塘中生長為宜。

【化學成份】 含大量的脫植基葉綠素(chlorophyllide)。

【性味】 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 主熱病煩渴;赤白痢;丹毒;瘡癤;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鮮品15-30g;或搗汁。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相信一開始對聚藻不太清楚的朋友現在應該已經掌握了聚藻的相關知識。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