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頭暈眼花脖子疼!5招伸展緩解頸因性頭痛

頸因性頭痛 常伴隨肩頸僵硬不適

頸因性頭痛簡單的說, 就是頭痛的根源是由頸椎所引起的。 除了頸椎肌肉與關節反射疼痛有部分會引起頭痛之外,

研究發現在複雜的頸部肌肉當中, 位於頭頸交接處的頸後直小肌, 有纖細結締組織直接連結至背脊髓膜, 一旦這枕骨後方的小肌肉過度收縮緊繃, 會連帶牽扯脊髓膜, 而影響到脊髓的活動度。

這個發現支援了失調的頸椎肌肉系統, 足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假設。 可能引起頭痛、暈眩、高血壓, 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 此外, 由於部分的三叉神經核由腦幹部位向下延伸至頸椎脊髓, 當頸椎的小面關結、肌肉、韌帶等構造受到不正常的壓力時, 除了頸部的症狀之外, 可能干擾到位於脊髓內的三叉神經核, 而引發頭痛或面部的疼痛。

頸因性頭痛常見的症狀包括:大多是單側的後腦勺、眼窩、眼眶周邊,

太陽穴、前額等部位的疼痛。 常伴隨肩頸僵硬不適或活動度受限。 有部分可能同時並有(下巴)顳顎關節失調的問題。 這類型的患者大多可能曾有頸部創傷的病史, 例如:車禍後的揮鞭式症候群、運動傷害、頸椎扭傷的情況。

不當姿勢引發頸因性頭痛 拉筋伸展5招複健

尤其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的轉變, 長時間的使用電腦、低頭滑手機、彎腰駝背等不良姿勢與習慣, 由頸椎長期處於不良姿勢下造成慢性勞損, 而引發的頸因性頭痛的案例, 有逐年增加的情況, 發病的族群也更加年輕化。 頸因性頭痛在所有不同種類類型的頭痛中, 算是相對容易治療的頭痛類型。 顯少需要使用手術或侵入性的治療。 研究發現給予頸椎適當的脊骨神經矯治與治療運動後, 通常可同時改善肩頸不適與頭痛的問題, 且比止痛藥的治療效果更佳。 但頭痛的成因眾多, 建議先由醫師評估診斷, 以免錯失適當治療的良機。

臨床上, “頸因性頭痛”有3大肌肉群常常因不當姿勢引起不適。 拉筋原則為每次伸展停留5至10秒鐘、重複10至15下。

以下介紹幾組可以自己在家做的運動來改善不適的症狀, 緩解運動僅供參考, 若本身已有不適的情況, 建議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指導後施做。

1、上斜方肌

上斜方肌:利用手的重量向下略為施壓即可。

將右手置於腰際後,

頭轉至右邊約45度, 左(右)手輕放于右(左)耳上, 利用手的重量向下略為施壓即可。

2、提肩胛肌

提肩胛肌:利用手的重量向下輕壓即可。

將右(左)手置於腰際後, 頭轉至左(右)邊約45度, 鼻子對準左(右)膝, 左(右)手輕放于右(左)後腦上。 利用手的重量向下輕壓即可。

3、頸部前方肌群伸展

頸部前方肌群伸展:手約略向左後方施壓。

頭轉至右(左)方約45度。 右(左)手固定鎖骨上方, 左(右)手約略向左後方施壓。

4、肩胛骨肌力訓練運動

肩胛骨肌力訓練運動:配合吸氣時將胸部前挺。

配合吸氣時將胸部前挺,想像肩胛骨之間有顆網球,並把球夾緊,每次30秒,重複10下。若狀況許可,可手拉瑜珈彈力帶給予適當的阻力,來增加運動的效果。

5、枕骨後肌群按摩

枕骨後肌群按摩:輕壓按壓頭顱骨與後頸部交接處的肌肉群。

下巴稍稍內收,輕按壓頭顱骨與後頸部交接處的肌肉群與穴道(天柱、風池、完骨等穴位),可以舒緩頸肩部位的緊張與減緩因枕骨後肌肉群緊繃造成的頭痛。此處的按摩只能輕壓,忌諱過度用力以免造成反效果。 每次約1至3分鐘。

4、肩胛骨肌力訓練運動

肩胛骨肌力訓練運動:配合吸氣時將胸部前挺。

配合吸氣時將胸部前挺,想像肩胛骨之間有顆網球,並把球夾緊,每次30秒,重複10下。若狀況許可,可手拉瑜珈彈力帶給予適當的阻力,來增加運動的效果。

5、枕骨後肌群按摩

枕骨後肌群按摩:輕壓按壓頭顱骨與後頸部交接處的肌肉群。

下巴稍稍內收,輕按壓頭顱骨與後頸部交接處的肌肉群與穴道(天柱、風池、完骨等穴位),可以舒緩頸肩部位的緊張與減緩因枕骨後肌肉群緊繃造成的頭痛。此處的按摩只能輕壓,忌諱過度用力以免造成反效果。 每次約1至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