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吳公的功效和作用

蜈蚣又名天龍, 也稱為百腳, 而“吳公”是在古書《廣雅》中的稱呼。 蜈蚣是一種多節生物, 外表很細很長, 又長了很多隻腳, 膽小的人看到蜈蚣會感覺毛骨悚然。 蜈蚣體內有毒汁, 在遇到敵人時可以作為武器。 蜈蚣都是在晚上行動的, 食物基本以昆蟲和蚯蚓為主。 實際上蜈蚣是可以入藥的, 有解毒、止疼等功效。

一、蜈蚣的功效

蜈蚣味辛, 性溫, 有毒。 入肝經。

功用主治:祛風, 定驚, 攻毒, 散結。 治中風, 驚癇, 破傷風, 百日咳, 瘰鬁, 結核, 癥積瘤塊, 瘡瘍腫毒, 風癬, 白禿, 痔漏, 燙傷。 現代臨床上還用於治療結核病(結核性胸膜炎、結核性肋膜炎、肺結核、散發性結核、骨結核、乳腺結核及頸淋巴結核等), 癌症(食道癌、乳腺癌、皮膚癌、肺癌、子宮癌、唇腺癌等)。

二、蜈蚣的作用

抗腫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有一定作用。

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體外試管法表明, 本品水浸液, 乙醇、乙醚提取液對葡萄球菌, 八疊桿菌、綠膿桿菌、白色念球菌並不顯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蜈蚣泡酒能治跌打, 對於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腫痛, 用蜈蚣酒擦之, 能快速消腫、止痛, 同時對毒瘡和無名腫毒也有良好效果。

通絡止痛, 用於風濕頑痹、頑固性頭痛。

本品亦有與全蠍相似的搜風通絡止痛作用, 用於風濕頑痹, 可與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物同用。 治療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 可與天麻、川芎、白僵蠶等同用。

攻毒散結, 用於瘡瘍腫毒、瘰鬁結核。

本品以毒攻毒, 味辛散結。 以本品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 外敷惡瘡腫毒頗佳, 如不二散。 與茶葉共為細末, 敷治瘰鬁潰爛。 若以本品焙黃, 研細末, 開水送服, 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 可治毒蛇咬傷。

三、蜈蚣的副作用

蜈蚣研末吞服, 氣味較重, 病人常致噁心, 故可將其焙乾, 研粉, 過篩, 裝入膠囊服用, 既能保證療效, 又便於控制用量, 避免中毒。

蜈蚣含有類似蜂毒的毒性成分, 可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 大劑量可使心肌麻痹, 並抑制呼吸中樞。 有溶血反應者, 可見醬油色尿及溶血性貧血症狀。 過敏反應者, 可見全身過敏性皮疹、瘙癢, 甚則引起過敏性休克。

臨床上一般服用過量的話會出現噁心, 嘔吐, 腹痛, 腹瀉, 不省人事, 心跳減慢,

呼吸困難, 體溫下降, 血壓下降等中毒反應。

被蜈蚣咬傷後, 局部發熱、灼痛、紅腫、疼痛, 可形成水皰及壞死, 嚴重者可引起淋巴炎和組織壞死, 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癜。

蜈蚣禁忌

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