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清瘟敗毒飲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清瘟敗毒飲

【出 處】《疫疹一得》卷下

【組 成】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 中劑二兩至四兩兩, 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 中劑三錢至五錢, 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 中劑三錢至四錢, 小劑二錢至四錢, 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生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竹葉、甘草、丹皮。

【方 訣】清瘟敗毒地連芩, 丹石梔甘竹葉尋, 犀角玄翹知芍桔, 溫邪瀉毒亦滋陰。

【功 用】清熱解毒, 涼血瀉火。

【主 治】瘟疫熱毒, 充斥內外, 氣血兩燔證。 大熱渴飲, 頭痛如劈, 幹嘔狂躁, 譫語神昏, 視物錯瞀, 或發斑疹,

或吐血、衄血, 四肢或抽搐, 舌絳唇焦, 脈沉數, 可沉細而數, 或浮大而數。 現代多用於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症、膿毒血症、腦炎、病毒性腦炎、髖關節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麻疹等。

【用 法】疫證初起, 惡寒發熱, 頭痛如劈, 煩躁譫妄, 身熱肢冷, 舌刺唇焦, 上嘔下泄, 六脈沉細而數, 即用大劑;沉而數者, 用中劑;浮大而數者, 用小劑。 如斑一出, 即用大青葉, 量加升麻四五分, 引毒外透。

【禁 忌】本方為大寒解毒、氣血兩清之劑, 能損人陽氣, 故素體陽虛, 或脾胃虛弱者忌用。

【方 論】

1.《疫疹一得》: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 斑疹雖出於胃, 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 重用石膏直入胃經, 使其敷布於十二經, 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于上焦, 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

連翹、玄參解散浮游之火, 生地、知母抑陽扶陰, 泄其亢甚之火, 而救欲絕之水, 桔梗、竹葉載藥上行, 使以甘草和胃也。 此皆大寒解毒之劑, 故重用石膏, 先平甚者, 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2.《歷代名醫良方注釋》:本方為大寒解毒之劑。 方中綜合白虎、犀角地黃、黃連解毒3方加減, 合為1方。 白虎湯清陽明經大熱, 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 黃連解毒湯瀉火解毒, 加竹葉清心除煩, 桔梗、連翹載藥上行。 共奏清熱解毒, 涼血救陰之功。

3. 本方為綜合《傷寒論》白虎湯、《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藥地黃湯、《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之黃連解毒湯等三方加減而成。 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陽明之熱;黃連、黃芩、梔子三藥合用能瀉三焦實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專於涼血解毒化瘀;連翹、玄參、桔梗、甘草清熱透邪利咽;竹葉清心利尿,

導熱下行。 諸藥合用, 既清氣分之火, 又涼血分之熱, 是治療氣血兩燔的主要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