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還在嘗試各種新科技手段幫助睡眠?專家:還不如換個好床

【環球網綜合報導】隨著智慧手機應用的普及, 助眠技術也獲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 很多人嘗試通過播放多種音訊——包括白噪音、冥想禱文和成人睡前故事等來實現更好睡眠, 但這些新科技助眠方法真的是有用的嗎?

據英國《衛報》11月26日報導, “睡眠健康”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龐大產業, 囊括了從醫藥到床墊的諸多領域。 根據美國麥肯錫公司於2017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 睡眠健康產業總產值達到300億至400億美元, 且每年增長率高達8%。 消費者害怕睡眠不足可能導致癌症、肥胖、癡呆等一系列疾病的心理推動了該產業的蓬勃發展。

而隨著失眠症患者人數增多, 大量可助眠的智慧手機應用也應運而生。 據稱, 這些應用可以通過將自然聲、白噪音、催眠療法和音樂旋律巧妙結合, 達到助眠的目的。

然而, 在睡眠研究方面已有36年經驗的尼爾•史坦萊(Neil Stanley)博士對助眠應用的實際功效持保留意見。 他認為, “即使是對睡眠一無所知的人, 也能設計出助眠應用。 問題在於,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助眠應用確有實際功效, 人們無法對其作用下結論。 ”不過他也補充道, 個別助眠應用的開發以認知行為療法等科學理論為基礎, 或許會有一定效果, “還有的只對特定人群有用, 不過很多其他應用都是無稽之談。 ”

史坦萊還認為, 人們尋求科技助眠的行為本身也是問題所在,

因為“還有很多其他明顯有效的方法可用”。 在購置床鋪的開銷上, 6%的人僅花費不到100英鎊(約合人民幣890元), 60%的人的開支少於700英鎊(約合人民幣6234元), 而明年將發售的第一代助眠機器人的標價就高達500英鎊(約合人民幣4453元)。 他歎惋道:“我寧可花500英鎊去買張更好的床。 人們依賴于手機應用, 卻忘記了常識。 ”

為了瞭解各個助眠應用的實際效果, 音樂記者蘿拉•巴頓(Laura Barton)今年初秋開始了試用實驗。

她嘗試的第一個應用叫做Clementine, 是金•派克(Kim Parker)專門為女性設計的助眠應用, 但助眠效果並不理想。 巴頓用了幾晚Clementine應用之後, 又嘗試了“數位藥丸”(Digipill)。 據說這個應用用到了“心理聲學”, 給失眠患者配“數字安眠藥”, 以打開他們的潛意識。 開始是一段鋼琴曲,

然後是一個男人的聲音, 在描述一個永不天黑的地方, 以此輕輕安撫人們入睡。 但在黑暗中聽一個人的聲音會很奇怪。

而“放鬆旋律”(Relax Melodies)應用則不會用到人聲, 而是説明人們從一個聲音功能表中創造出一個適合自己入睡的聲音環境。 這個聲音功能表包括:粉色雜訊、褐色雜訊、貓咪叫聲、潛鳥叫聲、汽車引擎聲、和尚念經聲以及岩洞中特別的雨聲。 巴頓試用時, 狀況百出, 效果並不理想。 巴頓用了“白色噪音”( White Noise)應用時, 好幾個晚上嘗試聽著乾衣機的聲音、粉色雜訊和吸塵器的聲音入睡, 但都徒勞, 反而讓其渾身發癢。 另一個叫“睡眠”( Slumber )的應用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引人入睡, 這聽錯來很不錯但巴頓又被故事情節中不符合邏輯的細節所干擾。

最後, 她試了“與我同眠”(Sleep With Me), 這嚴格來說不算應用, 而是一個利用睡前故事的古老藝術的廣播。

巴頓說道:“在我試過的所有方法中, “與我同眠”廣播是最有效的。 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太累了, 畢竟之前好幾天我都被那些睡眠應用搞得睡不著覺。 ”(實習編譯:賀鈺燕 鄧怡婷 審稿:譚利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