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情志的養生方法

養生的方法很多, 下面就介紹一下情志的養生方法。 一起來學習一下, 用我們的情志快樂養生。

1. 戒驕戒躁

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

自我感覺良好而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好大喜功, 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 急躁者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 易於草率從事。 由於上述兩種人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所以常因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而造成內心的痛苦。

現代醫學認為這樣有過分抱負的人具有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大聲說話、匆忙、好衝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徵, 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格平和的人。

所以, 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做一個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能力的現實主義者, 克服驕躁情緒, 順應自然環境, 保持心態平和。 這樣有助於情志的調養。

2. 善調情緒

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人內心相應的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之一。

平時應該注意修身養性, 以舒暢情志, 保持穩定的情緒。

人的思維方式對情緒有著重要的影響, 改變自己不良的思維方式, 糾正自己錯誤的認知過程, 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客觀事物, 用積極態度解決現實問題, 就會去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 相同的事件, 用不同的認知方式去思維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結論, 而不同的結論則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心身健康也就有著不同的影響。 這個認識過程與身心健康的重要關係可以用下面的abcde公式來說明:

a+b=c→d→e。

a=事件, b=認知方式, c=結論, d=情緒, e=對心身健康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是曬鹽的, 小兒子是賣傘的。 老太太總是發愁, 陰天她擔心大兒子曬不了鹽, 晴天她擔心小兒子賣不了傘, 所以老太太經常生病。 後來, 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是個有福氣的人, 天天有錢賺——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 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 ”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 便高興起來, 身體也健康了。

這個例子說明悲觀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疾病, 但反過來, 積極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也可以防治疾病。 因此, 積極樂觀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健康頗有好處。

3. 避生“三氣”

所謂“三氣”, 即是指閒氣、怨氣和悶氣。

何謂生“閒氣”?就是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 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等,

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閒氣。

其次要免生怨氣。 不要總是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 這樣難免總抱怨一些人或事, 甚至心生怨恨之氣。

第三要免生悶氣。 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悅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 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 不要憋在心裡生氣。 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 較長時間地生悶氣, 有可能引起心臟病和腫瘤等較為嚴重的疾病。

靜神養生法的關鍵是要學會追求幸福, 但不同的人對幸福二字的理解各不相同。 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個邊遠地區去體驗生活, 住在當地一個藏族同胞的家裡。 當她瞭解到女主人從未走出過這片土地時, 便為自己能夠走南闖北而感到幸福, 同時也為女主人不瞭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哀。

但當作家與女主人談到自己經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與親人團聚的時間很少時, 女主人連聲說可憐、可憐——其實女主人當時也為自己有個飽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 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傷。

幸福是一種個人情感上的主觀印象, 以上這個例子就是因為女主人和女作家對幸福的標準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卡耐基說:“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 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 把天堂造成地獄”。 所以, 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理解幸福, 而不要套用別人的標準而干擾自己的幸福觀 。 。 。 。 。 。 。 。 。 。 。 。 。 。 。 偶看

我們的情緒才是真正的養生, 學會情志養生, 這樣才會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