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檢查方法

現在隨著工作壓力的逐漸增大, 很多人都為了拼命的工作而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 生活也變得沒有任何的規律性, 多發性大動脈炎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很陌生, 但是發病率卻不低, 反而很高, 主要的發病人群在於年輕的女性之中, 那當我們碰到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時候要怎麼檢查, 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檢查方法。

1.腦血流圖 在頭臂型, 當頸動脈和/或無名動脈受累時, 腦血供減少, 因此腦血流圖檢查可間接提示上述動脈的病變。

2.肺掃描 在肺動脈型, 同位素113m銦聚合大分子白蛋白掃描, 可見肺野放射性分佈明確缺陷。

3.節段性肢體血壓測定和脈波描記 採用應變容積描記儀(SPG), 光電容積描記儀(PPG)測定動脈收縮壓並可以在指, 趾描記動脈波形, 瞭解肢體各個平面的動脈血供情況, 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若同側肢體相鄰段血壓或兩側肢體對稱部位血壓差>2.67kPa(20mmHg)提示壓力降低的近端動脈狹窄或阻塞,

由於此法簡單, 方便, 無痛苦, 樂於被病人接受, 可作為本病客觀指標之一廣泛應用於臨床, 並可和於隨訪病變進展。

4.數位減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應用電腦減影技術, 探測注射造影劑前後所得影像差別, 消除與血管圖像無關的影像單獨顯示血管圖像, 目前已運用於各種血管造影, 本病DSA顯像不如常規動脈造影清晰且無立體感, 但DSA不需動脈插管, 造影劑用量少, 對腎功能損害小, 適用於門診選和術後隨訪。

5.核磁共振顯像(MIR) 這一技術使機體組織顯像發展到解剖學, 組織生物化學和物理學特性變化相結合的高度, 使許多早期病變的檢測成為可能, 多發性大動脈炎引起血管狹窄或阻塞,

相應臟器缺血所致的代謝障礙, 可通過MRI診斷, 由於本病為動脈全層的非化膿性炎症及纖維化, MRI可觀察到動脈壁異常增厚, 受累的胸腹主動脈狹窄, 與常規血管造影相比, 避免了動脈腔內操作, 減輕了痛苦, 是無損傷血管檢測技術的一大發展, 但1986年Miller在分析10例多發性大動脈炎用MRI和動脈造影進行診斷的前瞻性雙盲對照研究時指出:MRI僅對主動脈, 無名動脈和雙側髂總動脈或經細心選擇的病例動脈方顯影清晰正確, MRI診斷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敏感性僅為38%, 因此目前此法尚不能完全取代動脈造影。

6.排泄性尿路造影 腎動脈阻塞, 靜脈腎盂造影可有四大改變:

⑴兩腎大小差異, 目前認為兩腎長度相差1.5cm左右有重要意義。

⑵兩腎腎盂顯影時間差異, 腎動脈阻塞引起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尿經過時間延長, 從而延緩顯影劑在收集小管出現的時間。

⑶兩腎腎盂顯影劑濃度差異, 患側腎小管水和鈉再吸收高於健側, 可利用尿素使健腎更快地排出顯影劑, 加強兩側腎盂顯影的差異。

⑷輸尿管壓跡, 由側支迴圈所致。

近年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檢查陽性率不高且在雙側病變時更難判別, 然而Dean最近指出陽性率不高, 但可以顯示雙腎形成以摒除其他腎病, 且操作簡單, 方便, 仍可作為本病初步篩選方法之一。

7.同位素腎圖 是一種安全, 簡單, 敏感, 迅速的分腎功能測定方法, 可作為腎動脈病變的輔助檢查, 腎動脈受累影響腎功能, 腎釁可表現為低功能或無功能,

血管段及分泌段降低, 若已形成豐富側支迴圈, 腎圖可完全正常, 其缺點是只能反映腎功能改變, 不能顯示病理結構改變, 若動脈狹窄尚未影響腎功能, 腎圖可正常, 腎圖無特異性, 不能對本病作出確診。

8.活組織檢查 本病呈節段性改變, 分佈不均勻, 活檢陽性率僅35%, 由於標本本來源困難, 且有一定痛苦及危險性, 實用價值不大。

以上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了多發性大動脈炎的幾種檢查方法, 相信大家對於多發性大動脈炎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在生活中及時遇到了也不用驚慌失措, 及時的去醫院接受正確的治療, 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多吃清淡的為主, 多做一些適當的有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