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滋補藥不會吃壞身子?別中了謠言的“毒”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 講究養生保健, 但有些人過分迷信補藥, 反受其害。 目前, 我國濫用中藥的情況嚴重, 很多人誤認為中藥藥性平和, 無毒副作用, 有病治病, 無病養身。 其實, 中藥進補也要講方法, 不能濫用, 否則既花了錢, 又傷了身, 不合理使用中藥進補, 往往適得其反。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 中醫理論認為, 中藥的毒是指有偏性的東西, 在臨床上, 中醫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身體的偏性。 如果吃補藥使身體產生不舒服的話, 就是補偏了。 拿人參來說, 它有很強的補氣作用, 可以補虛養氣, 但如果給火力旺的年輕人吃,

吃了往往流鼻血。 滋補中藥, 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補品, 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藥”。 中醫非常講究平衡, 人體既有不足的一面, 需要補, 也有亢盛的一面, 需要抑制。 如果補得太過了, 就可能產生疾病。 另外, 虛弱的體質並不一定會因為進補而好轉。 無論食補、藥補都要通過脾胃的吸收才能到達全身, 發揮作用。 如果脾胃虛弱, 運化無力, 會導致虛不受補。 如果確實屬於虛弱體質, 補的時候要找專業醫生幫你辨別體質, 也就是辨別補的方向。 中醫認為, 所謂體質, 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 在父母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 形成的各方面綜合的固有特質,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個體差異。 中醫“虛則補之”和強調個體差異等進補原則 , 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亂吃補藥進補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呢?

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 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 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 如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 順氣寬胸, 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就有很好調理身體的作用, 切不可認為只有藥物才是首選。

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 昂貴的傳統中藥如靈芝、冬蟲夏草、鹿茸之類, 凡治療保健均有一定的適用物件, 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是否選用, 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 尤其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忌無病亂補

中醫強調, 進補原則是“虛則補之”。 中藥養生, 重在補虛, 對於無病也不虛的人,

根本不需要使用藥物, 他們的養生以非藥物為主。 而虛症又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 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不分虛實諸證, 亂用補藥, 只能越補越糟。 中藥滋補大忌就是不辨體質而隨意亂補, 盲目跟風。 所以, 進補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 “缺什麼, 補什麼”才能事半功倍。 保健養生雖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 但起碼應將用藥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 畏寒喜熱, 手足不溫, 口淡涎多, 大便溏, 小便清長, 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 則手足心熱, 口幹, 口苦, 口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脈數。 若不辨寒熱妄投藥, 容易“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認為“多吃補藥, 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

可引起腹脹, 不思飲食;進補更不是滋補藥的隨意疊加。 對於進補過度的人, 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上火。

中醫認為, 上火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 一旦上火, 可能出現口乾舌燥、喉嚨痛、口臭、嘴破、牙齦紅腫、眼睛乾澀、流鼻血、頭痛、痔瘡、便秘、失眠等症狀。

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 餐餐太油膩, 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 需及時排出, 而生活節奏的加快, 又使不少人排便不規律甚至便秘。 近年來, 養生提倡“負營養”的理念, 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 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 提倡在進補的同時, 亦應重視排便的頻率和通暢。

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

專服某一種補品, 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 這對健康是不利的。 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 亦有一定的副作用, 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 更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

所以, 滋補藥並不是萬能的, 切記不可不顧自身體質的特點, 而盲目地進補。 不然不僅起不到滋補的作用, 反而損害了健康, 滋補藥也會變成“毒藥”。 (張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