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在小的時候都會說自己的腿痛,
這很可能就是因為生長過快,
導致孩子發生小兒生長痛,
也可能是因為其他的因素,
不管是哪種因素,
如果寶寶經常腿痛,
家長就應該及時領寶寶去醫院,
這樣可以避免其它疾病的發生,
那麼寶寶腿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
生長性疼痛又稱“小兒生長痛”,
醫學上叫非特異性肢痛,
可能與生長發育有關,
多見於3~5歲幼兒,
生理學研究證明,
1~3歲的孩子體重增加的速度超過了身高增長的速度,
所以顯得胖而可愛,
醫學上把這一階段稱為“第一增重期”。
3歲以後,
孩子身高增長的速度會加快,
由於此期間孩子骨骼生長的速度超過骨骼周圍神經、肌腱的生長速度,
結果可使其他肌肉、神經發生不協調疼痛,
疼痛位於雙膝及附近肌肉,
偶爾可位於大腿或雙踝部,
有時也可能出現上肢疼痛,
一般疼痛部位比較固定,
於晚間或入睡後發生,
疼痛程度差異性很大,
小兒可因疼痛突然驚醒,
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經按摩可減輕,
但很少同時雙腿疼痛,
並且局部無紅、腫、發熱改變,
疼痛可自行緩解。
當孩子恢復正常後,
便不再感到疼痛,
既能跑又能跳,
活潑如初。
化驗及X線檢查無特殊發現,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身長增高速度減慢,
疼痛逐漸減輕、消失,
不會留下後遺症。
小兒生長痛應與病理性疼痛相區別,
病理性疼痛的特點是:疼痛在活動時加重,
休息時減輕,
腿的病變部位有紅、腫、熱、痛等異常變化,
且腿部活動受限制。
診斷小兒生長要作化驗和X線檢查,
以排除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
這些疾病較嚴重,
而且需要給予及時治療。
生長性疼痛由於與生長發育有關,
是一種暫時性的生理現象,
一般不需要治療,
疼痛發作時可局部按摩或熱敷,
也可以引導孩子玩玩具、做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同時還應該向孩子說明道理,
讓孩子知道這種疼痛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不必害怕。
發作頻繁而且疼痛較重時可口服水楊酸類止痛劑,
若用藥後仍有疼痛,
則需到醫院作詳細檢查,
以排除病理性疼痛或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