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柏子仁湯的功效與作用

隨著現在人對於健康的關注, 在平時的時候也非常注意補充營養和調理身體, 在如今市場上, 中西藥各有各的優勢和不足, 而中藥方劑由於天然無公害, 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柏子仁湯。

【處方】 當歸(去蘆, 酒炒)芎藭 茯神(去木)小草 阿膠(銼, 蛤粉炒成珠子)鹿茸(燎去毛, 酒蒸, 焙)柏子仁(炒)各30克 香附子(炒去毛)60克 川續斷(酒浸)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婦人憂思過度, 勞傷心經, 崩中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 用水220毫升, 加生薑5片, 煎至160毫升, 去滓, 空腹時溫服。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 人參 半夏 白茯苓 陳皮 柏子仁 甘草(炙)麝香(少許, 另研)

【功能主治】 關格。

【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薑煎, 入麝香調勻和服。 加郁李仁更妙。

【摘錄】 《證治準繩·類方》卷三

【處方】 柏子仁15克, 黨參15克, 白術10克, 姜半夏6克, 五味子10克, 牡蠣20克, 麻黃根10克, 浮小麥15克, 紅棗5枚。

【功能主治】 寧心安神, 滋陰斂汗。 主心肺陰虛, 營虛不守, 衛氣不固。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摘錄】 周明道方

【處方】 柏子仁(酒浸1宿, 曬乾)1兩半, 桂(去粗皮)1兩半, 人參1兩半, 白術(米泔浸1宿, 銼, 炒)1兩半, 乾薑(炮)1兩半, 甘草(炙)1兩半, 防風(去叉)1兩半, 山芋1兩半, 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1兩半, 芎䓖1兩半, 芍藥1兩半, 黃耆1兩半, 磁石(煆, 醋淬7次)1兩半, 烏頭(炮裂, 去皮臍)1兩半,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

【功能主治】 補不足。

主腎間有水, 使人耳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服3錢匕, 先以水3盞, 煮羊腎1只, 取汁1盞, 去羊腎, 下藥, 加生薑1棗大(拍碎), 同煎至7分, 去滓, 食前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 人參、半夏、白茯苓、陳皮、柏子仁、甘草(炙)、麝香少許(另研)。

【功能主治】 關格。

【用法用量】 《張氏醫通》有白術, 無半夏。 主治胃虛關格, 脈虛微無力。

【各家論述】 《法律》卷五:此方用六君子湯去白術之滯中, 加柏子仁、郁李仁之潤下, 少加麝香以通關竅, 非不具一種苦心, 然終不識病成之理, 不知遊刃空虛, 欲以麝香開竅, 適足以轉閉其竅耳。

【摘錄】 《準繩·類方》卷三

【處方】 柏子仁1錢, 川芎1錢, 茯神1錢, 阿膠1錢, 小草1錢, 香附1錢, 當歸1錢5分, 續斷1錢5分, 熟地1錢5分, 龍齒5分, 甘草5分, 棕灰5分。

【功能主治】 婦人思慮傷心,

不能藏血, 以致崩漏。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 水煎, 入鹽少許, 空心服。

【摘錄】 《萬氏家抄方》卷五

【處方】 柏子仁(炒)1兩, 白芍藥1兩, 防風(去蘆)1兩, 茯神(去木)1兩, 當歸(去蘆, 酒浸)1兩, 芎䓖1兩, 附子(炮, 去皮臍)1兩, 細辛(洗, 去土葉)半兩, 桂心(不見火)半兩, 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 肝氣虛寒, 兩脅脹滿, 筋脈拘急, 腰膝小腹痛, 面青口噤。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服4錢, 水1盞半, 生薑5片,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濟生》卷七

【處方】 新羅參1兩, 黃耆1兩, 茯神1兩, 瓜蔞根1兩, 天門冬(去心)1兩, 麥門冬(去心)1兩, 甘草1兩, 北五味半兩(炒), 柏子仁半兩, 熟地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滋養營衛, 調心順氣。 主上焦虛熱, 煩躁, 口苦, 四肢倦怠, 津液內燥。

【用法用量】 每服5錢, 水1盞半, 生薑3片, 大棗3個,

煎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 柏子仁1兩, 虎頭骨(塗酥炙)1兩, 人參3分, 茯神(去木)3分, 犀角屑3分, 桃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黃)3分, 遠志(去心)3分, 小草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煎厥, 氣逆多怒, 肝氣不治。

【用法用量】 方中小草, 《普濟方》作“甘草”。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處方】 當歸(去蘆, 酒炒)1兩, 芎䓖1兩, 茯神(去木)1兩, 小草1兩, 阿膠(銼, 蛤粉炒成珠子)1兩, 鹿茸(燎去毛, 酒蒸, 焙)1兩, 柏子仁(炒)1兩, 香附(炒去毛)2兩, 川續斷(酒浸)1兩半, 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 婦人憂思過度, 勞傷心經, 致崩中下血。

【用法用量】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據《普濟方》補。

【摘錄】 《濟生》卷六

通過上文對柏子仁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 養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 不同的養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

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