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

妊娠劇吐

病症簡介

孕婦在懷孕時出現頭暈、倦怠、擇食、食欲不振、輕度噁心嘔吐等症狀, 稱早孕反應。 早孕反應一般對生活與工作影響不大, 不需特殊治療, 多在妊娠12周前後自然消失。 少數孕婦早孕反 應嚴重, 噁心嘔吐頻繁, 不能進食, 影響身體健康, 甚至威脅孕婦生命時, 稱妊娠劇吐。 其臨床表現差異很大, 絕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後痊癒, 極個別患者可因劇吐而死於某些併發症, 如酸中毒、肝功能衰竭等。

妊娠劇吐歸於中醫學“惡阻”範疇。 古代醫籍中有關該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 《金匱要略》中即有用桂枝湯治療該病的記載。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據其臨床表現始創“惡阻候”, “惡阻”一名從此沿用至今。 若僅見懷孕後噁心、嗜酸、擇食或晨間偶有嘔吐痰涎等, 這是妊娠早期常有的反應, 屬正常情況, 一般3月後可自行消失。

病發症狀

妊娠嘔吐是妊娠早期徵象之一,

多發生在懷孕2-3個月期間, 輕者即妊娠反應, 出現食欲減退、擇食、清晨噁心及輕度嘔吐等現象, 一般在3-4周後即自行消失, 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 不需特殊治療。 少數婦女反應嚴重, 呈持續性嘔吐, 甚至不能進食、進水、伴有上腹飲悶不適, 頭暈乏力或喜食酸鹹之物等, 這時稱妊娠嘔吐。 本病多見於精神過度緊張, 神經系統功能不穩定的年青初孕婦。 另外, 胃酸降低, 胃腸道蠕動減弱,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多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減少等, 與妊娠嘔吐也有一定關

系。

妊娠嘔吐即懷孕後出現噁心、嘔吐、頭暈、厭食或食入即吐的現象。 中醫稱之為“惡阻”、“子病”、“病兒”、“阻病”等。 其主要由於胎氣上逆, 胃失和降所致。 臨床上一般分為脾胃虛弱與肝胃不和兩種類型,

前者可見噁心、嘔吐清水、厭食、精神倦怠、嗜睡等症, 治療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為主;後者可見噁心、嘔吐酸水或苦水、胸脅脹痛、精神抑鬱、口苦、煩躁等症, 治療宜平肝和胃、降逆止嘔。

妊娠6周左右出現劇烈噁心嘔吐, 甚則滴水不進, 嘔吐物為膽汁、清水或夾血絲。 日久則出現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 表現為消瘦, 體重下降, 口唇燥裂, 眼窩凹陷, 皮膚失去彈性, 尿量減少, 呼吸深快, 有醋酮味。 嚴重者脈搏增快, 體溫升高, 血壓下降。 當肝腎功能受到影響時, 可出現黃疽和蛋白尿。 甚則眼底出血, 病人意識模糊或呈昏睡狀態。

病因病理

中醫病因病理

中醫對妊娠劇吐的認識由來已久。 早在隋代, 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惡阻候》中已

指出“婦人元本虛贏, 血氣不足, 腎氣又弱, 兼當風飲冷太過”, 致脾胃虛寒, “心下有痰水" 而致病。 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有“此由婦人本虛, 平時喜怒不節”一說, 認為本病可 由情志因素致病, 與肝有關。 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 逐漸形成了本病“木旺克土,

肝膽犯胃”理論。

一般認為, 發生本病的主要機理是沖氣上逆, 胃失和降。 蓋因受孕之後, 經血不瀉, 陰血下聚以養胎, 沖氣偏盛, 易循氣街沿陽明胃經上逆犯胃。 而本病發生的關鍵取決於孕婦的體質因素以及臟腑功能的失調。 若脾胃虛弱、肝胃不和、痰濕等致沖氣上逆, 胃失和降, 則發為本病。

西醫病因病理

妊娠劇吐的病因迄今未明, 可能主要與體內激素作用機制和精神狀態的平衡失調有關。 臨床所見提示本病與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準增高關係密切。 當子宮排空時,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

平下降, 嘔吐也就隨之迅速消失, 所以一些醫生認為,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準增高可能是導致妊娠嘔吐的原因。

但症狀的輕重, 不一定和HCG成正比。 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維生素B6缺乏也被認為可能是發病的原因。 因此, 醫生往往允許服用少量維生素B6以止吐。 而有些孕婦以為維生素B6是維生素, 是人體所需物質, 沒有壞處, 就較多較長時間地服用。 其實過多的服用對胎兒是有害的。 由於長期過多服用維生素B6, 致使胎兒對它產生依賴性, 醫學上稱之為維生素B6依賴性。

此外, 精神因素對妊娠劇吐的發生有著較大的關係, 精神緊張可加重病情。 要減輕妊娠嘔吐的痛苦, 孕婦應當保持精神愉快, 情緒穩定。 有調查表明, 精神過度緊張、神經系統功能不穩定的婦女, 容易發生妊娠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