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玄精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1.《唐本草》:太陰玄精, 近地亦有, 色亦青白, 片大不佳。

2.《開寶本草》:太陰玄精, 其色青白, 龜背者良, 出解縣。

3.《夢溪筆談》:太陰元精, 生解州鹽澤大鹵中, 溝渠土內得之。 大者如杏葉, 小者如魚鱗, 悉皆六角, 端正似刻, 正如龜甲, 其裙袖, 小墮, 其前則下剡, 其後則上剡, 更無異也。 色綠而瑩澈, 叩之則直理而析, 瑩明如鑒, 析處亦六角, 如柳葉, 火燒過則悉解析, 薄如柳葉, 片片相離,

【拼音名】Xuán Jīnɡ Shí

【英文名】Gypsum, Selenite

【別名】太陰玄精、太陰玄精石、太乙玄精石、陰精石、玄英石、龜背玄精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的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um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除去泥土、雜石。

【原形態】單斜晶系。 晶體常作板狀, 集合體常呈緻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 顏色通常為白色, 結晶體無色透明, 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 條痕白色。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 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 片狀解理顯著。 斷口貝狀至多片狀。 硬度1.5-2。 比重2.3。 具柔性和撓性。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產於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沉積岩中。

資源分佈:產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新疆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六邊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邊薄中厚, 即習稱龜背狀。 長0.3-3.5cm, 寬0.25-1.5cm。 灰白色、灰綠色或淡黃白色。 對光觀察半透明,

通常中間包裹著青黑色或土黃色砂粒。 光澤暗淡, 質較硬而脆, 易縱裂開, 呈條狀, 裂開面具玻璃樣光澤。 氣微, 味微鹹。 火中燒之能解體, 層層剝落為片狀, 呈瓷白色, 有的雜有黑白小點。 以龜背狀、色青白、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折射率Np=1.521;Nm=1.528;Ng=1.530;低負突起;常見到一組解理。 干涉色為Ⅰ級灰至黃白色;負延長符號;二軸晶;正光性;光軸角58°。

有的含砂粒, 成分主要是石英、長石、岩屑等, 粒徑一般為0.05-0.1mm;呈稀疏狀散佈在其中。

【化學成份】主要為含水硫酸鈣(CaSO4·2H2O), 還夾雜鐵、鈉等離子以及少量矽酸鹽。

【鑒別】取本品粉末0.2g, 加稀鹽酸10ml, 加熱使溶解, 濾過, 濾液顯鈣鹽及硫酸鹽各種反應。 參見石膏條。 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石膏:7.83(>10),4.32(4),3.83(10),3.09(6),2.88(2),2.69(2)。 差熱分析曲線:吸熱178℃(小-中),

215℃(小), 120℃起始失重至250℃中止。

【炮製】洗淨泥土, 曬乾, 用時打碎。

【性味】鹹;寒

【歸經】腎;脾;胃經

【功能主治】滋陰;降火;軟堅;消痰。 主陽盛陰虛;壯熱煩渴;頭風腦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腫痛;頭瘡;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各家論述】

1.《綱目》:玄精石, 與鹽同性, 其氣寒而不溫, 其味甘鹹而降。 同硫黃、硝石, 治上盛下虛, 救陰助陽, 有扶危拯逆之功, 故鐵甕申先生來複丹用之, 正取其寒, 以配硝硫之熱也。 《開寶本草》言其性溫, 誤矣。

2.《本草經疏》:太陰玄精, 傷寒陰證不宜服。 鹹能走血, 用以引經入腎則可, 多則反瀉腎傷血矣。 血病無多食鹹, 戒之。

3.《本草匯言》:玄精石, 成氏之消熱痰, 《開寶》之化積聚, 《普濟》之去目翳,

《千金》止頭風頭痛者, 皆本於結熱為病之取用焉。 倘屬陽虛胃寒之疾, 自當回避。 如寇氏方之治陰證, 四肢逆冷, 狂言煩渴者, 此指熱邪傳陰之證也。 設屬直中, 安敢言此乎!4.《開寶本草》:除風冷邪氣濕痹, 益精氣, 婦人痼冷漏下, 心腹積聚冷氣, 止頭痛, 解肌。 5.《本草衍義》:合他藥, 塗大風疾。 別有法, 陰證傷寒。 指甲面色青黑, 六脈沉細而疾, 心下脹滿結硬, 躁渴, 虛汗不止, 或時狂言, 四肢逆冷, 咽喉不利, 腹疼, 亦須佐他藥兼之。 6.《本草述》:治上盛下虛, 療痰結, 目障翳, 木舌, 咽喉瘡。

7.《醫林纂要》:補心消暑, 去邪熱, 略同樸消。

8.《得配本草》:湯火傷, 調油敷, 已破者幹摻。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