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

路志正醫師主要治療哪些疾病?

“濕”涉及範圍甚廣, 含內、外、婦、兒等科, 國醫大師路志正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 系統總結繼承了中醫濕病理論和臨床證治經驗, 發前人所未發, 在理論和臨床上抓住濕病要害, 創新性地提出“北方亦多濕”論, 彌補了葉天士之“吾吳濕邪害人最廣”之論;提出“百病皆由濕作祟”的發病理論, 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北方亦多濕

路志正指出“濕”雖為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質, 然濕氣太過則成濕邪而為害人體, 使人精神倦怠, 胃納呆滯, 昏眩重痛等濕邪病證迭起。 近代研究亦證實, 濕度的變化對人體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嚴重的潮濕不僅引起傳統的病症, 還會產生頭暈、胃痛、痙攣、複視及視力模糊等症狀。

近些年來隨人類活動引發的全球大氣變化失其規律, 北方夏季亦常悶熱潮濕, 且常于夏末入秋時鬧洪災, 使北方之域亦常為濕害。 北方多濕論的另一內涵則是內濕之發不分地域。 北方人喜食膏粱厚味, 吃燒烤喝冰鎮啤酒, 四季吃冰激淩, 夏季吹空調, 食濕面潼酪, 口味重而多鹹, 外又常為寒氣怫鬱, 濕不能越, 亦為北方多濕之因。 只是感邪途徑少異, 受侵臟腑不同而已。

路志正曾指導研究生于1987年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對常見濕病之一的濕阻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結果發現人群患病率為10.55%。 病因學調查顯示, 飲食不節(饑飽失常,

餐飲、餐時無規律, 進餐過快, 嗜食肥甘, 生冷)是導致本病的主要病因, 占已知發病因素的50%以上。

飲食不節的人群患病率為22.57%;而飲食有節者, 人群患病率僅6.42%。 二者相比, 有非常顯著之差異。 居處潮濕, 性格急躁, 憂鬱, 過嗜茶酒、冷飲等, 都與濕阻的發生密切相關。

這些說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的居處環境、工作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身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抵禦外邪的能力明顯增強, 外濕致病明顯減少。 同時隨著生活的改善, 飲食不節, 損傷脾胃而導致的內濕病證明顯增多。 這也是濕病在當今社會發病學上的特點。

百病皆由濕作祟

濕邪有明顯的季節性, 多發于夏末秋初的長夏季節, 但濕為土氣, 寄旺於四時, 其他季節亦常見到。

濕邪發病具有隱襲性, 濕邪為患, 正如《劉純醫學全集·玉機微意》所言:“傷人於冥冥之中。 ”

濕邪症狀具有重濁性, 濕為陰邪, 其性重濁黏膩, 所以濕邪為患, 多有四肢沉重, 周身倦怠, 頭重如裹等症。 濕性穢濁, 因此常把面色晦滯, 帶下腥臭, 大便黏滯不爽, 小便短黃或混濁, 苔膩苔垢, 作為診斷濕病的重要依據。

濕性彌漫無形, 無處不到, 內而臟腑, 外而軀體, 四肢百骸、肌肉皮膚, 均可侵犯, 所以濕邪兼夾證多。 臨證中常遇到一些病人, 所述症狀支離瑣碎, 不甚典型, 有的症狀則忽略不述, 給辨證帶來不便。 路志正善於在錯綜複雜的症狀中, 抓住主症, 因勢利導, 使濕邪內蘊的其他症狀, 漸次明朗。

濕病病程具有遷延性, 濕性黏膩,

膠著難祛, 一般病程遷延, 症狀纏綿, 變化較緩。

治濕理氣為先

治濕病, 理氣為先。 濕性黏膩, 易阻氣機, 濕病治療首當疏暢氣機。 而疏暢氣機, 應著眼於肺脾二髒。 “脾屬陰土而位居中央, 既能運化水穀精微, 又主人身之氣機升降, 所以脾具有坤靜之德, 又有乾健之能, 可使心肺之陽降, 肝腎之陰升, 而成天地交泰之常”, 故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所以, 只有脾肺之氣機通暢, 才能達到氣化濕亦化的目的。 路志正將這一理論, 始終貫穿於濕病辨治的整個過程中, 在詳細辨證的基礎上, 無論苦溫燥濕,清熱祛濕,淡滲利濕, 或扶正達邪, 均在方中佐入一二味宣降肺氣,化濁醒脾之品, 如杏仁、桔梗、蘇梗、藿梗、荷梗, 及藿香、佩蘭、白蔻仁、枳殼等, 以宣肺氣、醒脾運、暢三焦、流氣機,

有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些藥物藥雖少, 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卻十分重要。

治濕之法, 應注意通、化、滲。 通即宣通三焦氣機, 調理脾胃升降;化為注意濕邪的轉化或溫而化之, 或清而化之, 芳香化之;滲即甘淡滲濕, 清熱利濕等。 臨證以綜合運用為多。

治療濕病, 藥不在多而在精, 量不在大而在能中病, 貴在輕靈活潑, 恰中病機。 所謂輕靈, 即藥量不宜過大, 藥味不可過多過雜, 量大藥雜味厚氣雄, 難以運化, 脾胃不傷於病而傷於藥。 所謂活潑, 即藥物要選辛散芳香流動之品, 不可壅滯滋膩, 壅滯則澀斂氣機, 滋膩則有礙脾運, 助濕生痰。

輕靈之藥多輕清宣肺, 芳香流動之品以活潑醒牌, 調暢氣機, 推陳致新。

路志正常說補而勿壅, 滋而勿膩, 寒而勿凝, 疏其氣血, 令其調達, 而致和平。 肺氣暢, 脾胃健, 則濕邪可祛。 即便味厚氣雄之藥, 使用方法不同, 亦可改變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