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需儘早診治, 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 遇到陌生的人, 難免緊張焦慮, 說話減少。 少數兒童焦慮過度, 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 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 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 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 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 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 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 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

效果還不錯。 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 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 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專家:

“選擇性”的緘默不是故意不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焦慮障礙, 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其終生患病率為7%。 ~8%。 。 患者在某些場合或者面對某些人時無法講出話來, 給人很害羞或者很沒禮貌的印象。 在緊張時, 他們還可能出現笨拙、僵硬的身體動作, 而且面無表情, 特別是不愛笑。 “選擇性”容易令人誤以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說話, 好像是個性頑劣。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芭芭拉·馬克威博士認為, 患者不是故意不說話, 而是很希望說卻說不出來, 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聲帶好像“僵住了”。

這些孩子在家裡或者跟親密的小夥伴相處時通常能正常說話,

甚至說起話來自信滿滿, 但一到了學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壓力, 完全說不出話來, 可以數年如一日一聲不吭。 有的孩子跟小夥伴還可以說上話, 但跟大人們就不說了, 有的孩子則相反。 好一點的孩子尚能做出點頭、擺手等身體語言, 有的孩子則完全“石化”。 還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 到最後乾脆不分場合和物件, 徹底陷入緘默。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指出, 選擇性緘默症不同於孤獨症——自閉的患者不分場合和物件都不講話, 其交流障礙沒有“選擇性”, 而且還有刻板行為, “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語言功能正常, 且不會演變為孤獨症”。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通常在3~6個月大發病,

其症狀表現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 但入學的第一個月不算數。 很多孩子在家裡是可以說話的, 因此很多家長並未察覺。 他們特別害怕上學, 往往是在上學後才被發現有問題, 例如無法完成一些當眾講話的任務, 常常被老師當成害羞或怯場。 由於在學校跟老師無法交流, 他們的學習受到影響, 長大後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也受到拖累。 他們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 表現為行為退縮, 很難與別人保持眼神接觸, 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 卻容易過度敏感, 經常為一點聲音而受到驚嚇。

病因:

“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切斷了交流

目前, 選擇性緘默症的具體病因不明, 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王德民表示, 近年來選擇性緘默症逐漸受到關注, 這種病跟個體的性格素質、家庭與學校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這些患者大多同時患有社交焦慮甚至社交恐懼, 到了不熟悉的場合就感覺被壓垮了, 因此很多學者相信社交焦慮可能是根源, 而患者也通常有焦慮障礙的家族史。 一般認為, 患者的大腦杏仁核接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危險信號後過度興奮, 激發了“戰鬥或者逃跑”的反應, 導致大腦切斷了交流的功能。

一些患者還有強迫症、阿斯伯格綜合征、發育遲滯、聽力困難等問題, 在嬰兒期往往還有分離焦慮。 但是, 近年來的系統研究未發現患者在小時候比別人受到更多的心理創傷, 或者是生活經歷特別坎坷。 馬克威指出,

選擇性緘默症與心理創傷沒有必然聯繫, 但精神壓力可能加重緘默的症狀。

應對:

轉學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一般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己好轉, 孩子需要儘早得到診斷和治療, 否則發展下去可能逐步加重, 到了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就變成習慣性沉默, 還可能出現慢性抑鬱、焦慮加劇等情緒問題, 而周圍的同學夥伴也“識趣”地不跟患者說話了。 不少家長考慮給孩子轉學, 但新的學校環境一定要比原來的學校更加包容和友好, 否則轉學讓孩子失去了原來相熟的小夥伴, 他們面對全新的環境就更不願意說話了。

低齡兒童到了外地甚至外國後人生地不熟, 往往成為選擇性緘默症的高危人群。

王德民建議家長要帶孩子尋求專業的治療, “如果在國外沒有條件, 必要時可讓孩子回國, 以免緘默延誤學業, 時間長了還會影響身心發育。 ”

行為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有不錯的效果, 可以幫助孩子控制焦慮, 學會擺脫對緘默行為的依賴。 例如消退法治療, 治療師讓患者先和熟人在一起交流, 然後逐漸加入不熟悉的人, 能夠說上話之後就再增加不熟悉的人。 又如系統脫敏治療, 治療師讓患者跟不熟悉的人交流可以先通過郵件、即時通訊交流, 再到語音、視頻交流, 最後才是面對面交流。 治療師還可以讓患者開始練習某些發音, 再小聲說某些詞語, 然後再說更多的話。

王德民表示, 上述治療最好找專業的治療師進行, 家長自己做往往不到位。 家長可以嘗試邀請親友的孩子來家裡玩,讓患者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打開話匣子,通過跟其他孩子接觸逐漸進行簡單的交流,又不至於產生恐懼。家長還可多鼓勵孩子開口講話,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糖果、畫報等進行獎勵,講得越多就獎勵越大。但是,家長切莫吆喝甚至恐嚇孩子,強迫他們開口說話,那只會讓症狀越來越重。此外,抗焦慮藥物治療對一部分青少年有一定幫助,可加快康復的進程。(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家長可以嘗試邀請親友的孩子來家裡玩,讓患者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打開話匣子,通過跟其他孩子接觸逐漸進行簡單的交流,又不至於產生恐懼。家長還可多鼓勵孩子開口講話,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糖果、畫報等進行獎勵,講得越多就獎勵越大。但是,家長切莫吆喝甚至恐嚇孩子,強迫他們開口說話,那只會讓症狀越來越重。此外,抗焦慮藥物治療對一部分青少年有一定幫助,可加快康復的進程。(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