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鴨舌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唐本草》;《唐本草》:蔛草葉圓, 似澤瀉而小, 花青白。 堪啖, 所在有之。 又:江南人用蒸魚食之甚美。 五月、月采莖葉, 暴幹。

【拼音名】Yā Shé Cǎo

【英文名】Sheathed Monochoria, Herb of Sheathed Monochoria

【別名】薢草、薢榮、接水蔥、鴨兒嘴、鴨仔菜、鴨兒菜、香頭草、豬耳菜、馬皮瓜、肥豬草、黑菜、少花鴨舌草、合菜、水玉簪、鵝仔菜、湖菜、鴨娃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雨久花科植物鴨舌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f.) Presl [Pontederia vaginalis Burm.f.;Monochoria pauciflora(Bl.)Kunth].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 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鴨舌草, 多年生草本, 高10-30cm。 根莖較短, 近直立。 葉互生;葉柄10-20cm, 基部擴大成開裂的鞘;葉片卵狀至卵狀披針形, 長2-6cm, 寬1-5cm, 先端短尖, 基部圓形或略呈心形。

總狀花序從葉鞘中抽出, 花序柄短, 基部有1披針形苞片, 花3-6朵;花被鐘狀, 6深裂, 藍紫色;雄蕊6, 內有1枚較大, 花藥基部著生, 頂裂;子房3室。 蒴果長卵形, 長約12mm, 室背開裂, 種子多數。 花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潮濕地或稻田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全國各地。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解毒。 主感冒高熱;肺熱咳喘;百日咳;咳血;吐血;崩漏;尿血;熱淋;痢疾;腸炎;腸癰;丹毒;瘡腫;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風火赤眼;毒蛇咬傷;毒菇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

【附方】①治吐血:鴨舌草一至二兩。 燉豬瘦肉服。 (江西《草藥手冊》)②治赤白痢疾:鴨舌草適量, 曬乾。 每日泡茶服, 連服三至四日。 (《江蘇藥材志》)③治疔瘡:鴨舌草加桐油搗敷患處。

(江西《草藥手冊》)④拔牙:水玉簪二錢, 玉簪花根二錢, 信石一錢, 鯽魚一條(約一斤重)。 前三味藥共研細 粉, 去魚腸雜, 裝藥縫合, 掛陰涼通風處約50天后, 魚鱗上即可生出霜樣物, 即所用的藥粉 。 用時先輕微剝離牙齦, 點上此藥(約一個鱗片上的藥量), 片刻以後, 牙即可拔下。 此藥不 可咽下, 以免中毒。 (《陝西中草藥》離骨散)⑤治蛇、蟲咬傷:鮮鴨舌草, 搗敷。 (江西《草藥手冊》)①治咳血: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 搗爛絞汁, 調蜜服。 ②治尿血: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 鮮燈芯草一至二兩。 水煎服。 ③治風火赤眼:少花鴨舌草鮮葉, 搗爛外敷眼臉。 ④治丹毒, 癰腫, 療瘡:鮮少花鴨舌草適量。 搗爛敷患處(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清熱, 解毒。 治暴熱及丹毒,

外敷治腫瘡, 蛇咬。

2.《江蘇藥材志》:治痢疾腹痛。

3. 江西《草藥手冊》:治痢疾, 腸炎, 齒齦膿中, 急性扁桃體炎, 喉痛。

4.《陝西中草藥》:止痛, 離骨。 治牙科疾患。

5.《唐本草》:主暴熱喘息, 小兒丹腫。

6.《福建中草藥》:清肝涼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