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十招教你做聰明患者 看病更高效

提起去大醫院看病, 不少人都犯難——掛號難, 住院難, 知名專家一號難求;等3小時, 看3分鐘, 覺得自己有很多問題要咨詢, 見到醫生時卻有點張口結舌……其實, 這些辛苦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名聰明的患者。 近日, 《生命時報》采訪了一些臨床醫生和患者, 通過他們的經驗和教訓, 教你如何更高效地看病。

錯峰看門診。 走訪了北京幾家三甲醫院后發現, 周一到周三、每天上午11點之前是就診高峰期。 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門診辦主任李靜建議, 復診或單純開藥的患者可以下午、周末或利用夜間門診來看病,

能節省很多時間。

初診掛普通號。 有些人不管什么病都要掛專家號, 這樣做反而浪費時間、耽誤病情。 李靜提出, 疾病診斷需要一系列檢查, 掛普通號就能達到診斷目的, 等到檢查結果出來, 需要進一步治療, 或要做重要決定時, 比如是否手術、需不需要調整用藥等, 再掛專家號就更有針對性了。 需要提醒的是, 每個專家都有專長, 掛號前最好事先去醫院網站了解一下, 以便找到最適合你的專家。 另外, 掛號時要充分運用114電話預約、網上預約掛號平臺、自動掛號機等途徑。 掛上號的人可以按照掛號條上建議的就診時間, 提前20~30分鐘到醫院即可, 以減少在醫院等候的時間。

備齊資料。 李靜說, 不少患者看病時, 總是忘記帶一些重要資料,

比如檢查結果、身份證等, 既浪費時間又貽誤病情。 她建議, 患者就診前要準備好檢查結果、病歷、就醫卡、醫保卡、身份證, 檢查結果最好按時間順序排列, 以幫助醫生快速了解病情。

想好要問什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癌腫瘤外科主任醫師李明指出, 專家分配給每位患者的時間有限, 所以患者在陳述病情時要言簡意賅, 抓住重點。 他曾碰到一個咳血患者, 一會兒說自己咳出的是血塊, 一會兒說是血絲, 一會兒又成了嘔吐出血塊等, 這種模糊的信息會令醫生無所適從, 加大診斷難度。 講述病情時, 要盡量提供一些比較肯定、一致的答案。 他建議患者在就診前列一張“問題清單”, 包括“我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檢查過程中有何注意事項”、“如果吃藥后不好該怎么辦”、“還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治療方式”、“下次該什么時候來”等。

就診前先確認。 不少患者都有過類似經歷, 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就診, 好不容易排到掛號窗口前, 才得知自己想掛號的專家停診了。 醫生停診, 一般會提前一周通知醫院的掛號處。 所以, 為保險起見, 患者就診前應先去醫院網站查詢醫生停診信息, 或打醫院熱線電話進行確認。

學會躲開不必要的檢查。 如果醫生強烈建議你做某個專項檢查, 而且這種檢查的費用不低, 應該仔細詢問醫生, 提出疑問。 對于這些疑問, 如果醫生再三強調不做這項檢查的害處, 而不是從患者病情出發, 把做與不做的必要性分析清楚,

這時應該好好考慮一下。 相反, 如果醫生針對你的病情, 把做與不做的必要性仔細闡釋清楚, 并且認真仔細地告訴你, 如果不做檢查, 就應該注意哪些事情, 以避免加重或治療失誤, 遇到這樣的醫生, 一般可以放心。

知道自己的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泌尿科醫生告訴, 病人一住院, 都會有自己的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 責任護士負責病人的日常護理、衛生宣教;主管醫生則負責病人的日常醫療, 包括每日病情的觀察和記錄, 根據病情變化對治療進行適當調整。 他們就像住院病人的保護人, 應該多和他們溝通。

醫生查房時多問問題。 大多時候, 醫生會一天查兩次房, 最好集中在這兩個時間段把自己病情的變化、對藥物的反應等情況準確及時地匯報給醫生。

不要因為怕給醫生添麻煩而隱瞞自己的不適癥狀, 否則會耽誤治療。

多說感謝的話。 一個病區的護士、醫生同時要照顧多名患者, 每天的工作量很大, 適當對醫生多說“謝謝”, 可以讓關系更融洽;多次住院的老病號, 每次出院前給他們帶點小禮物, 哪怕一塊巧克力都會讓醫生覺得自己被理解。

盡量別把手術安排在星期五下午。 美國《讀者文摘》刊文指出, 手術最好避免安排在星期五下午, 因為術后第一天通常是問題多發期, 如果是星期六, 術后護理就很難有保障, 因為有些門診醫生周末不上班, 而急診室又總是人滿為患。 不過, 目前我國很多大醫院都開設了周末門診、節假日門診、夜間門診,

而且周末也會有醫生值班, 這一問題不用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