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脾虛的症狀和病因

我們都聽說過體濕和體寒, 但是到底什麼是體濕什麼是體寒, 相信很多人還是沒有準確的概念。 其實體濕和體寒都是因為脾虛。 例如肥胖, 浮腫, 手腳冰冷, 月經失調等症狀都是因為脾虛。 體濕和體寒往往也會表現出很多症狀。 想瞭解更加詳細的內容, 想知道病因和對症下藥方法, 那就要認真讀一下這篇文章了。

脾虛的症狀

以前, 我們很少關注脾虛, 但是近年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脾虛之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所謂脾虛, 為中醫名詞術語。 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 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 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 並可出現營養障礙, 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

或發生失血等症。

脾虛的臨床表現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 其病情比較繁雜, 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 食後脹甚, 肢體倦怠,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形體消瘦, 或肥胖浮腫, 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 納少腹脹, 腹痛綿綿, 喜溫喜節按, 形寒氣怯, 四肢不溫, 面目無華或浮腫, 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 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 有氣陷臨床表現, 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 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 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 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脾虛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屬土, 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 脾主運化, 統血, 升清, 輸布水穀精微, 為“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出生後, 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以濡養, 故稱脾為“後天之本”。 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 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 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1.脾氣虛

多因飲食不節, 或勞倦過度, 或憂思日久, 損傷脾土, 或抵抗力不足。

2.脾陽虛

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 也可因飲食失調, 過食生冷, 或因寒涼藥物太過, 損傷脾陽, 或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

中氣亦指脾氣。 脾氣上升, 將水穀精微之氣上輸於肺, 以榮養其他臟腑, 若脾虛中氣下陷, 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4.脾不統血

脾氣虛弱, 不能攝血, 則血不循經。

看完了上面的文章, 你知道了脾虛的症狀和病因了。 所以我們要對症下藥, 多點主要調養身體。 脾虛分很多種, 我們要認參照症狀真診斷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脾虛, 才能更好地治療。 歸根結底, 還是要多注意自己的作息和飲食啊!順便說一下, 中醫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一個小小的脾虛都包含了那麼大的學問。 我們現代人脾虛是很普遍的, 不妨去找一個老中醫看看, 開一些藥回家好好調理。 雖然說現在西醫也很發達,

但是中醫比較源遠流長, 我們老祖先的智慧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