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寶寶吐字不清,超過這個年齡就該看醫生了

很多小孩說話奶聲奶氣的, 比如, 把“姥姥”叫成“腦腦”, “自己”說成“寄幾”, “哥哥”喊成“呃呃”……大人覺得很嗲、很可愛。

還有一些寶寶說話比較晚, 周圍人通常用“貴人語遲”來安慰家長。

但專家提醒, 寶寶說話“萌萌噠”或者“金口不開”, 除了家庭環境因素外, 還可能是一些疾病信號。

不要放任“貴人語遲”

孩子學說話的過程, 通常分為五個階段:

年齡語言發育程度1歲以前模仿聲音。 1~1.5歲開始能說出幾個特殊的字詞, 但是對語法還不懂。 1.5~2歲詞彙量開始增加, 甚至能說出句子。 2~2.5歲能更清晰地表達意思, 用更準確的詞, 語法也開始形成。
2.5歲後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

如果孩子遲遲不說話, 有兩種不太好的情況:

語言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障礙

語言發育遲緩, 最主要的原因有孩子語言環境頻繁更換、不穩定, 尤其多見於男孩。

孩子2歲還不會說話, 則應考慮語言發育障礙, 應儘早到醫院檢查, 看是否有以下幾種情況:

聽力障礙, 由此造成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占40%。 如先天性耳聾、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障礙等。

發音不准的孩子應到口腔科排除口腔發育問題。

排除腦發育問題, 如智力低下引起的語言發育遲緩。

說話晚還可能是自閉症, 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類疾病。

3歲發音還不清, 趕緊查

有些孩子, 雖然早早就開口說話, 但到了3歲時, 發音還不清晰, 甚至別人聽不懂,

說話能力總不見提高, 這種情況就要諮詢醫生了。

若孩子不到3歲, 且聽力和發音器官均正常, 認知能力也正常, 父母不妨“等等看”, 並多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說話不清楚的孩子, 尤其要警惕是否為舌系帶疾病, 先天性舌系帶異常的修整術在2~5歲時進行為宜。

舌系帶是從舌尖沿舌腹正中, 至口底的一條細而軟的韌帶, 它可限制舌頭伸出口腔的長度。

舌系帶過短會妨礙舌的運動, 是導致語音不清的重要原因。

如果發現寶寶舌系帶略短, 但沒有出現明顯的母乳餵養困難, 建議等孩子3~6個月, 再去做口腔檢測。

如果 6 個月內的寶寶, 由於舌系帶過短導致母乳餵養困難, 一般採取手術治療。

孩子說話早晚存在個體差異,

多數發音不好的孩子是由後天環境, 尤其是家庭環境造成的, 但為保險起見, 還是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

5招幫寶寶標準發音

如果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很可能是家長在養育過程中出了一些小差錯。

不要太懂他

寶寶指著桌子——“嗯”, 媽媽馬上就知道他要喝水;指著冰箱——“啊”, 就知他要吃蘋果。

他不說你就懂, 並滿足其需求, 那寶寶就不用說話了, 這種“心有靈犀”也會影響語言發育。

建議:

對孩子的要求要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想吃蘋果, 家長要有耐心, 讓寶寶自己表達出來, 使他的想法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上, 增加寶寶說話的興趣。

家中語言環境不能太複雜

語言環境頻繁更換、不穩定, 家中方言太多, 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 如果6個月到3歲的孩子頻繁更換照顧者,

往往會語遲。

建議:

在多方言家庭中, 家人應該達成統一語言, 可以儘量用普通話和寶寶交流。 在寶寶的語言爆發期(1~2歲), 更要努力創造穩定的語言環境。

1歲開始, 輔食別太軟

在1到1歲半這段時間, 口腔的主要功能是進食與發音的發展, 進食與語言能力同時需要口部肌肉動作的協調。 常吃細軟食物, 說不好的可能性就很大。

建議:

添加輔食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由軟到硬, 由流質逐步過渡到固體食物。 這樣既能滿足營養需求, 又能加強語音發育。

4~6個月, 需要進食易於咀嚼和消化的半固體食物;

7~9個月, 完全可以接受塊狀的固體食物, 這些食物可以促進咀嚼, 加強口腔內相關肌肉的發育;

1歲時, 就應當完全按3 2模式進餐,

3代表正餐, 2代表加餐。

少說疊詞或網路語

吃肉肉、睡覺覺……小盆友、醬紫、你造嗎、妹紙……這些網路用語和疊詞, 都在影響著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對事物的理解。

建議:

在和寶寶對話時, 對事物描述要清晰準確:如教寶寶說汽車時, 應該是細化到小轎車、公車、自行車、摩托車, 而不是“車車”。

6個月後, 開始鼓勵發音

家長從孩子6個月後可以開始鼓勵他發音, 用不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創造語言環境。

建議:

多和孩子交流, 說話時可以伴隨一些引發他興趣的動作, 如指著一個物品清晰、準確地告訴他名稱、顏色等。

播放一些童謠、兒歌, 以此充當“唐僧”, 替代有口音的保姆。

即使孩子聽不懂, 也要經常和他一起閱讀圖畫書, 給他講故事。

讓寶寶融入同齡的小朋友中, 可以使他們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提高語言能力。

(圖片來源:全景網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