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失眠十年痰阻絡 痰好睡眠

春姑娘乘著清風, 帶著溫暖翩翩而來。 她張開雙臂, 舞動著纖細的手, 把碧綠灑滿大地, 把百花插上枝頭。 奏響了一支春的圓舞曲。 春天來了, 她帶給人們春的氣息, 春的喜悅。 但是, 這種喜悅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 您看:今天的這位患者就憂心忡忡。

患者侯某, 女, 48歲。 嚴重的失眠已困擾她十年餘。 每到夜晚她就擔心, 往往在入睡後1到兩小時(半夜1~3點)醒來, 醒後很難再入睡。 所以她每晚最多能睡1到兩小時, 即使睡著也是多夢不實(處於淺睡眠狀態), 甚至徹夜不眠。 白天她頭重腳輕, 眼花繚亂, 四肢無力, 緊張易煩,

時有嗝逆, 納食不甘, 陣作心慌, 後背發涼。 由於身體不好, 侯女士已在家病休幾年。 陪她一起來的愛人講:“由於她的睡眠不好, 我也受到影響。 她總是吃安眠藥, 而且量越來越大, 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我們到處求醫, 效果總是不明顯。 ”

樊教授一邊摸脈一邊問診:“過去是否有心情不舒暢的時候?”患者的丈夫搶著說:“她曾經生過大氣, 因為單位分房子的事。 ”

患者舌苔薄白, 脈弦滑。

樊教授說:“這就是肝鬱氣滯所致的痰熱內擾心神的失眠。 半夜1點到3點是肝經所主的時間, 而每到這個時間她就會早醒, 說明肝鬱痰熱內擾日久。 我看可以用溫膽湯、酸棗仁湯加減治療試一試。 ”開方如下:

竹茹12克 枳實6克 法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9克 膽星6克
柴胡9克 生牡蠣30克(先下)
炒棗仁12克(打) 川芎6克
知母6克 夜交藤12克 合歡皮24克
炙甘草6克
7劑水煎服

一周後患者複診, 每晚1點半左右易醒, 需服一片安眠藥, 方能入睡(過去服用兩片)。 舌質略暗苔薄黃, 右脈寸關滑, 左脈略滑。

藥已中病, 再為清肝經鬱熱。 原方加入北秫米30克, 取半夏秫米湯之意。

又過一周, 患者精神已有好轉。 自述藥後一周有3天能睡好, 並且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但有時心慌。

舌紅苔薄白。 右脈沉滑, 左脈關浮弦滑寸弱。

證屬:痰熱見差, 氣陰偏弱。

以溫膽湯、半夏秫米湯、生脈飲加減治療。

四診:患者睡眠正常, 已無心慌。

由此可見:對於頑固性失眠, 只要辨證準確, 用藥對頭, 就能立竿見影。 一診處方為溫膽湯、酸棗仁湯的合方加入柴胡、生牡蠣。

在化痰除煩的基礎上, 解郁舒肝, 潛陽安神。 用柴胡主升, 牡蠣主降, 使長期瘀滯的肝氣得到恢復。 加入夜交藤、合歡皮更增強了安神的作用。

溫膽湯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 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組成。 是治療膽虛痰熱不眠, 虛煩驚悸, 口苦嘔涎的名方, 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

酸棗仁湯出自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是治療虛勞證, 因虛熱煩躁而不能安眠的著名方劑。 正好適合這個病人。

二診:樊教授又加了半夏秫米湯, 化痰和胃安神的作用更強。 其中:半夏辛溫, 入胃經氣分;秫米(北方高粱米)甘酸入胃經血分。 升以半夏, 從陽分通衛泄邪;降以秫米, 入陰分通營補虛, 陰陽通, 臥立至。

三診:加入生脈飲, 使心之氣陰充足,

則心慌可停。

合歡皮治療失眠常用。 傳說古代帝王在南巡時不幸死于荒野, 他的兩個妃子聞訊趕到, 終日哭泣, 淚盡滴血, 血盡而亡。 後來人們發現在她們撒淚滴血的地方長出了合歡樹。

方中合歡皮一味用至24克, 我認為用量較大, 向樊教授請教。 他說:“合歡皮量小可以安神, 量大可以化痰。 這裡用它的化痰作用。 ”看來每味中藥用量的多少, 作用也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