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抗抑鬱藥物起效時間

得了抑鬱症應該及時用藥治療, 這樣能夠控制病情, 使患者的病情逐漸得到好轉, 在服用抗抑鬱症的藥物的時候, 一般需要6到8周的時間維持有效的劑量, 這樣能夠使病情得到穩定, 然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的, 減少藥量。 另外尋找快速起效的抗抑鬱藥物, 對於患者來說也是比較重要的。

神經化學理論

抗抑鬱藥發揮藥理學及治療效應的時間差常以周計算, 導致研究者試圖探索這段時間內發生的神經適應性變化。 針對抗抑鬱藥起效延遲, 一種潛在的解釋為:單純阻斷5-HT及NE再攝取只能發揮間接效應, 而重複給藥所帶來的神經生物學適應性變化則具有更為直接的抗抑鬱價值。

尋找快速起效的抗抑鬱藥

相比於存在起效延遲的抗抑鬱藥, 研究顯示, 單劑氯胺酮可在數小時內迅速改善抑鬱症狀及自殺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研究同時納入了對兩種及以上常規抗抑鬱藥(如SSRIs及SNRIs)應答不佳的患者。

氯胺酮可導致內側前額葉皮質細胞外谷氨酸鹽水平的反常升高, 其行為學效應可被事先給予的谷氨酸受體拮抗劑所阻斷, 提示氯胺酮可能導致活動依賴性BDNF的釋放, 以及快速的突觸生成效應。

還有人認為, 氯胺酮通過阻斷突觸後主要神經元的NMDA受體, 經由一種穩態機制提升突觸功能。 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

神經可塑性理論

隨著調控神經元功能的分子及細胞通路的闡明, 在探討抗抑鬱藥作用機制時, 研究者已超越單胺類神經遞質受體的層面,

並將目光聚焦於細胞內信號級聯、基因表達及蛋白質翻譯。 其中, 神經可塑性的機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主題。 神經可塑性既與學習、記憶等進程相關, 同時也反映了神經系統有效協作、適應環境刺激並對日後相關刺激產生適宜應答的能力。

證據顯示, 慢性應激可影響突觸可塑性:在分子層面, 慢性應激可導致谷氨酸鹽、細胞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