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教育熊孩子,溝通很重要

7歲孩子偷偷開車兜風, 9歲孩子在飛機上大鬧, 11歲孩子經常翹課……問題頻出的熊孩子讓家長傷透腦筋。 批評教育無果後, 一些家長忍無可忍, 大打出手。 結果事與願違, 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近日刊文, 多位專家給出建議, 值得家長借鑒。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表示, 有些孩子可能出現情緒、行為失控, 讓父母很抓狂。 此時, 父母應冷靜下來, 給孩子足夠的耐心, 認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

皮克哈特表示, 一旦孩子做錯事, 很多家長不分青紅皂白, 上來就是一頓痛打。 這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反而會導致孩子出現更多問題。 美國《兒科》雜誌刊登一項調查發現, 半數以上父母曾在孩子3~5歲時打過其屁股。 另一項研究發現, 與沒有挨過打的孩子相比, 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對犯錯孩子動輒棍棒相加的最大問題是, 父母錯過了與孩子溝通這個重要環節。 正確做法是, 坐下來好好和孩子談談, 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如何傷害了別人, 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美國維吉尼亞州臨床社工德芙拉·倫納表示, 家長與孩子溝通一定要講究方法。 與孩子討論不良行為前, 要有一個“冷靜期”, 短則5分鐘, 長則5小時, 視具體情況而定。 待雙方冷靜下來後, 溝通更有效, 否則情緒化地針鋒相對, 容易激化矛盾。

即便家長使出渾身解數苦口婆心講道理, 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溝通過程中, 家長不僅要教育孩子“別這樣做”, 更要說明“應該怎樣做”。

倫納認為, 當孩子做出很離譜的事時, 重點不應該是懲罰, 要先弄清原因。 讓做錯事的孩子將功補過是很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會反思。 如果他的某些行為威脅到自己或他人安全, 家長必須立即制止。 如果親子之間出現嚴重溝通問題, 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