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仙人杖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拾遺》:仙人杖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 色黑如漆, 五、六月收之。 苦竹、桂竹多生此。

【拼音名】Xiān Rén Zhànɡ

【英文名】dead young bamboo of Henon Bamboo, dead young bamboo of Bitter Bamboo

【別名】退秧竹、癟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及苦竹等枯死的幼竹莖稈。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去雜質, 切段, 曬乾。

【原形態】1.淡竹 植株木質化, 呈喬木狀。 竿高6-18m, 直徑5-7cm, 成長後仍為綠色, 或老時為灰綠色, 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 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 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 有皺折, 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

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 無毛, 窄披針形, 寬1-2cm, 次脈6-8對, 質薄。 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 頂端花退化, 穎工或2片, 披針形, 具微毛;外稃銳尖, 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 生微毛, 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 3至1枚或缺如, 披釷形, 長約3mm;花藥長7-10mm, 開花時, 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 頂生一長形之花柱, 兩者共長約7mm, 柱頭3枚, 各長約5mm, 呈帚刷狀。 筍期4-5月, 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質化, 呈喬木狀。 植株叢生, 無刺。 竿直立或近直立, 高達15m, 徑約6cm。 頂端不彎垂, 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 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化, 是喬木狀。 竿高達15m。 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 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
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 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 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 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 花期3-5月, 筍期6-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 2.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佈:1.淡竹分佈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佈於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佈于廣東、海南及廣西。

【性味】鹹;平

【功能主治】和胃;利濕;截瘧。 主嘔逆反胃;小兒吐乳;水腫;腳氣;瘧疾;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或燒灰研末。 外用:適量, 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噦氣嘔逆, 小兒吐乳, 大人吐食反胃,

辟痁(瘧), 並水煮服之。

2.《日華子本草》:主痔病, 燒為末, 水服方寸匕。

3.《綱目》:煮汁服, 下魚骨哽。

4.《嶺南采藥錄》:治肌膚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