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浮萍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Dà Fú Pínɡ

【英文名】Herb of Waterlettuce

【別名】水浮蓮、天浮萍、水浮萍;大浦藻、浮薸、浮萍、連花薸、水白菜、草包草、水鞭蓉、翻萍、大番萍、水荷蓮、肥豬草、紅萵苣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大薸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stia stratiotes L.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 除去鬚根,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大薸, 水生飄浮草本。 有多數長而懸垂的根, 鬚根羽狀, 密集。 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 以至倒卵狀長楔形, 長1.3-10cm, 寬1.5-6cm, 先端栽頭狀或渾圓, 基部厚, 一面被毛, 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 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 佛焰苞白色, 長0.5-1.2cm, 外被茸毛, 中部兩側狹縮, 管部卵圓形, 簷部卵形, 銳尖, 近兜狀;肉穗花序短於佛焰苞, 花單性同序;下部雌花序具單花, 上部雄花序有雄蕊2, 輪生, 雄蕊極短, 彼此合生成柱, 雄蕊柱基部寬, 無柄, 長卵圓形, 頂部稍扁平, 花藥2室, 對生, 縱裂;雌花單一, 子房卵圓形,

斜生於肉穗花序軸上, 1室, 胚珠多數。 漿果小, 卵圓形。 種子圓柱形。 花期5-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本種喜歡高溫多雨的環境, 適宜于在平靜的淡水池塘、溝渠中生長。

資源分佈: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有栽培, 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有野生。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多皺縮, 全體呈團狀。 葉簇生, 葉片展形後呈倒誑狀楔形, 長1.5-5cm, 寬1-3.5cm, 先端鈍圓而呈微波狀, 淡黃至淡綠色, 兩面均有細密的白色短絨毛, 基部被有長而密的棕色絨毛。 鬚根殘存。 質鬆軟, 易碎。 氣微, 味鹹。

【化學成份】含芹菜素糖甙和光牡荊素類型的二碳鏈黃酮甙, 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木犀草素--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及微量葒草素(orientin)和牡荊素(vitexin),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r-linolenic acid), (12R, 9Z, 13E, 15Z)-12-羥基-9, 13, 15-十八碳三烯酸[(12R,9Z,13E,15Z)-12-hydroxy-9,13,15-octadecatrienoic acid], (9S,10E,12Z,15Z)-9-羥基-10, 12, 15-十八碳三烯酸[(9S,10E,12Z,15Z)-9-hydroxy-10,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

α-細辛腦(α-asarone), 24S-乙基-4, 22-膽甾二烯-3, 6-二酮(24S-ethyl-4,22-cholestadiene-3,6-dione),11α-羥基-24S-乙基-5α-膽甾-22-烯3, 6-二酮(11α-hydroxy-24S-ethyl-5α-cholest-22-en-3,6-dione), 穀甾醇-3-O-(2,4-O-二乙醯基-6-硬脂醯)-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3-O-(2,4-O-diacetyl-6-stearyl)-β-D-glucopyranoside], 穀甾醇-3-O-(2-O-硬脂醯)-β-D-木糖甙[sitosterol-3-O-(2-O-stearyl)-β-D-xylopyranoside], 穀甾醇-3-O(4-O-硬脂醯)-β-D-木糖甙[sitosterol-3-O-(4-O0stearyl)-β-K0xylopyranoside]。 另含蛋白質(protein),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和多酚類化合物(polyphenol)。

【性味】味辛;性寒

【歸經】肺;脾;肝經

【功能主治】疏風透疹;利尿除濕;涼血活血。 主風熱感冒;單板機疹不透;蕁麻疹;血熱瘙癢;汁斑;濕疹;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臁瘡;丹毒;無名腫毒;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及非實熱實邪者禁用。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酒風腳痛, 煲食。 亦擦汗斑, 能散皮膚血熱。 2.《嶺南采藥錄》:煎服能通經, 煎水洗血熱作癢, 消跌打腫痛。 3.《福建民間草藥》:活血消腫, 除濕止癢。 4、《南寧市藥物志》:發汗解熱,

利尿消腫。 治痘疹, 丹毒, 梅毒, 打撲跌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