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細葉槁本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Xì Yè Gǎo Běn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細葉槁本的根和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gusticum etnussimum (Nakai)Ki-tag.(Angelica tenussima Nadai]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除去莖葉,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60-100cm。 根分叉, 深褐色, 有深烈香氣。 莖圓柱形, 中空, 具縱條紋, 帶紫色, 上部分枝呈之字形彎曲。 基生葉具長柄, 早枯;莖下部葉柄長達20cm, 基部稍擴大呈鞘狀, 上部葉柄漸短以至全部成鞘;葉片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產太全;總苞片1-2, 線形, 邊緣膜質白色, 常早落;傘輻略不等長, 內側粗糙;小總苞片5-8, 長達1.5cm, 邊緣膜質白色;花柄不等長;萼齒不明顯;花瓣白色, 倒卵形, 先端微凹;花柱後期向下反曲。

分生果橢圓形, 背棱突起, 側棱擴大成翅;第棱槽內有油管1, 合生面油管2。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多石質山坡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于遼寧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表面灰棕褐色, 有不規則瘤突, 常顯著肥大。 根莖短, 呈不規則圓柱狀或團塊狀, 罕分枝, 長2-4cm, 直徑1-1.5cm, 先端有莖殘基和葉柄殘基, 下端有少數肥大延長的根。 根莖橫切面在放大鏡下觀察不平坦, 皮部和髓部類白色, 木質部淡棕黃色, 皮部具較多裂隙;根斷面與根莖相似, 無髓。 質輕, 鬆軟, 粉性強。 氣濃烈芳香, 味辛、苦、微甘, 稍有麻舌感。 斷面在螢光燈下顯黃綠色螢光。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疏風除濕;散寒止痛。 主風寒感冒;感冒夾濕;頭痛;風寒濕痹;寒疝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研細粉調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