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廣防已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Guǎnɡ Fánɡ Jǐ

【英文名】root of Fangchi

【別名】木防己、防己、水防己、百銀頭、藤防己、黑蛇膽。

【來源】

藥材基源: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已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w et S.M.Hwang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洗淨, 切段, 粗者縱剖為兩半, 曬乾。

【原形態】廣防己 多年生攀援藤本, 長達3-4cm。 根部粗大, 圓柱形, 栓皮發達。 莖細長少分枝, 灰褐色或棕黑色, 密生褐色絨毛。 葉互生;葉柄長1-4cm, 密生褐色絨毛;葉處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3-17cm, 寬2-6cm, 先端漸尖或鈍, 基部心形或圓形, 全緣, 幼時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 後漸脫落, 老時質稍厚, 主脈3條, 基出。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1-2cm, 被棕色短毛, 花被筒狀, 長約5cm, 紫色, 上有黃色小斑點, 舷部不分裂。 平展, 中部收縮成管狀, 略彎曲, 外面被毛;雄蕊6, 附于柱頭裂片的外面, 組成合蕊柱, 花絲幾無或甚短;柱頭3裂。 蒴果;種子多數。 花期5-6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密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成半圓柱形, 略彎曲, 彎曲處有深橫溝, 長6-20cm, 直徑1.5-3cm。 表面棕色, 栓皮較厚, 粗糙, 有凹陷的輪線痕及橫缺裂;刮去栓皮者表面灰黃色, 較光滑。 縱剖面灰白色或淡棕黃色, 夾雜淺棕色的縱向、橫向或彎曲的線紋。 質硬, 不易折斷, 斷面有灰棕色與類白色相間連續排列的放射狀紋理。 氣徽, 味微苦而溫。

以塊大.粗細均勻, 粉性大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柱細胞。 皮層窄;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韌皮部較寬, 初皮射線寬廣, 有石細胞及草酸鈣簇晶。 形成層成環。 木質部導管束向外作2歧或多歧分叉;木纖維成束;木射線寬, 偶見簇晶及石細胞。 中央有異型維管束, 木質部位於外方,

韌皮部位于內方。 本品薄壁細胞內充滿澱粉粒。

【化學成份】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I, 馬兜鈴內醯膠(aristololactam), 尿囊素(allantoin), 木蘭花堿(magnoflorine)和β-穀甾醇(β-sitosterol)。 廣東肇慶產防已中馬兜鈴酸I平均含量為0.13%-0.15%, 廣東清遠產為0.21%-0.24%, 廣西產為0.7%。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2g, 加甲醇10ml, 加熱回流20min, 濾過。 取濾液。 1ml, 加0.4% 2,4二硝基苯肼溶液5滴, 生成橘紅色渾濁或沉澱。 (檢查酮類化合物)另取濾液1ml, 蒸幹, 殘渣加水lml, 微熱使溶解, 加鹼性酒石酸銅試液lml, 加熱10min, 生成磚紅色沉澱。 (檢查還原糖)(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4-5滴於試管中, 加熱揮去乙醇, 加入新鮮配製的5%硫酸亞鐵溶液1ml溶解, 加入1.5mlol/L硫酸1滴及2mol/L氫氧化鉀甲醇溶液lml, 立即塞好試管, 並加以振搖, 在1min內沉澱由淡綠色變為紅棕色。 (檢查馬兜鈴酸類)(3)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3g,

加乙醇50ml, 置水浴上加熱回流lh, 濾過。 濾液蒸幹, 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馬兜鈴酸對照品, 加甲醇-丙酮(9:1)的混合溶液,超聲處理15min, 製成每lml含0.2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 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 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甲酸(2O:1O:l:l)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 晾乾, 分別置目光及紫外光燈(365u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 分別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條斑。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 含馬兜鈴酸(C17H11NO7)不得少於0.1%。

【炮製】除去雜質及粗皮, 稍浸, 洗淨, 潤透, 切厚片, 乾燥。

【性味】苦、辛、寒

【歸經】歸膀胱、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 清熱利水。 主濕熱身痛, 風濕痹痛,

下肢水腫, 小便不利.腳氣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腸, 4.5-9g。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身痛, 風濕痹痛, 下肢水腫, 小便不利。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