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人體細胞沒有“七年之癢” 感情有變與之無關

細胞的正常代謝, 不會讓你變成一個不同的人。 “七年之癢”, 與大腦中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變化有關, 因為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思維記憶。 “七年之癢”, 也與多巴胺的分泌及基因有關。

現在“七年之癢”已成為感情變化的專用描述, 也成為許多人失戀療傷金句。 他們這樣解釋七年之癢的理論:人體細胞新陳代謝, 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 隨著舊細胞的死去, 新細胞則誕生。 由於不同細胞代謝時間和間隔的不同, 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 需要七年。 也就是說, 在生理上, 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

細胞真的也有“七年之癢”嗎?我們的感情變化與細胞的新陳代謝有關嗎?

人體一共有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 我們需要通過細胞的新陳代謝活動提供能量, 在這個過程中, 不斷有細胞衰亡, 也不斷有新的細胞出現。 從細胞結構和功能方面來說, 新細胞與衰亡的細胞是一樣的, 因此並不會對人體有大的影響。 因此, 細胞的正常代謝, 不會讓你變成一個不同的人。

細胞代謝的確有一個週期, 但不是所有細胞都按照同一個週期來更新。 比如, 皮膚上皮細胞的更新週期為28天, 味蕾上的味覺細胞10天到2周更新一次, 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更新是6天, 腸黏膜細胞更新週期只需3天……還有些更換週期很長的細胞, 比如心肌細胞, 瑞典科學家2009年證明心肌細胞以每年1%的比率更新,

年齡越大更新越少。 有的大腦細胞是從不更新的, 比如中樞神經細胞, 自人出生之日就已設定好, 無法增加也無法更新, 年紀大後中樞神經細胞還會減少。 中樞神經細胞的不變, 也正是我們的記憶能長久不變的原因。

這只是部分細胞的新陳代謝週期, 而且多為估算值, 沒那麼精確。 因為人體的細胞種類太多, 每種種類的細胞數量也很大, 情況複雜, 比如, 同一器官不同位置的細胞壽命不同, 各人健康狀況不同, 細胞更新速度也會不同。

因此, “細胞每三個月替換一次”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全身細胞七年一換的理論, 是沒有證據可以支持的。

讓人產生“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感受的,

並非細胞的新陳代謝, 而是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突觸連接——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思維記憶, 也決定了我們對新資訊的接收、保存能力。 大腦裡有10的11次方個神經細胞, 它們之間彼此通訊, 形成100萬億個突觸。 神經細胞相互作用形成神經細胞集群, 這些集群則構成大腦的不同區域, 控制人的行為。 雖然神經細胞無法或很難再生, 但突觸之間的連接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你覺得你比幾年前有了思維、記憶方面的變化, 那是與你的日常用腦習慣有關。

“七年之癢”, 也與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多巴胺是下丘腦和腦垂體中的一種關鍵神經遞質, 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 愛情能催生多巴胺的分泌, 讓人感到愉悅,

並認為是對方帶來的幸福感。 但它並不能一直維持, 當大腦感到疲累時, 多巴胺分泌減少或消失, 人們就會從愛情的美夢中醒過來, 進而否定感情, 尋找新的“刺激”。

“七年之癢”, 與基因還有關係。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美國西北大學的合作研究顯示, 基因通過影響個人對情感氛圍的敏感度, 影響個人的婚姻滿意度。

(作者為美國懷俄明大學生物醫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