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貓兒眼睛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Māo ér Yǎn Jinɡ

【別名】小貓眼、野蕎子、野蕎菜、野蕎麥草、頭狀蓼、蕎麥草、水蕎麥、馬蓼草、山谷蓼、野蕎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尼泊爾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nepalense Meissn.[P.Alatum Buch.-Ham.Ex D.Don]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採收, 晾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30-50cm。 自莖基部分枝, 莖細弱, 直立或平臥, 節處略膨大, 有縱棱槽。 單葉互生;下部葉有柄, 上部葉近無柄, 抱莖;托葉鞘簡狀, 膜質, 先端偏斜;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 長3-5cm, 寬l-3cm, 先端漸尖, 基部截形或圓形, 全緣, 沿葉柄下延呈翅狀或耳垂狀, 下麵密生黃色腺點。 頭狀花序成球形, 項生或腋生,

花序梗上部有腺毛;總苞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或淡紅色;密集;花被常4裂;雄蕊5-6;花往2, 下部合生, 子房橢圓形, 柱頭頭狀。 瘦果扁卵圓形, 兩面凸出, 黑褐色, 密生小點, 無光澤, 包於宿存的花被內。 花期5-8月, 果期 9-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區土壤深厚濕潤、陽光充足的溝邊及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尼泊爾蓼全草含5, 4′-二甲氧基-6, 7-亞甲二氧基黃烷酮(5, 4’-dimethoxy-6, 7-methylenedioxyflavanone), 5,6,7, 4’-四甲氧基黃烷酮(5, 6, 7, 4’-tetrmethoxyflavanone), 5, 6, 7,2’, 3’, 4’, 5’-七甲氧基黃烷酮(5, 6, 7, 2’, 3’, 4’, 5’-hep-tamethoxyflavanone),β-穀甾醇(β-sitosterol), 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1], 3’, 4’, 6’, 2, 3, 4, 5-七甲氧基-l, 3-二酮基查耳酮(3′, 4′, 6′, 2″, 3″, 4″, 5″-heptamethoxy-1,3-diketo chalcon), 槲皮素3-O-鼠李二糖甙(quercetin-3-O-rhamnobioside), 金絲桃甙(hypero-side, quercetin-3-O-galactoside), 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ucoside)及β-穀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

【性味】苦;酸;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主咽喉腫痛;目赤;牙齦腫痛;赤白痢疾;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場, 9~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