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耳穴美容法

耳穴美容法是指在耳廓穴位用針刺、壓豆、放血、埋針等刺激手段, 同時調整局部與全身, 而達到美容、減肥、保健、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方法。

因其療效肯定、應用範圍較廣、操作方便、安全無副作用, 受術者痛苦小、常可補體針之不足, 另外耳穴對疾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因此日益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治療疾病, 近年來尤其多用於美容、減肥、治療損容性疾病。

運用耳穴診治疾病, 早在《靈樞· 厥病》就有記述 厥頭痛, 頭痛甚, 耳前後脈湧有熱, 瀉出其血, 後取足少陽。 《靈樞· 五邪》篇說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唐代《千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療馬黃黃疸淩寒暑疫毒等病;取耳上髮際治療癭氣。 歷代醫學文獻也有介紹用各種方法刺激耳廓及耳周部位防治疾病, 望、觸耳廓診斷疾病的記載, 並一直在民間為勞動人民所應用。

說明利用耳廓診治疾病的歷史已相當悠久。 近年來,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人們對美容、減肥、保健的需要越來越強烈, 醫學界也在努力探索既有益於健康又確有美容、減肥效果的方法, 正是由於耳穴治病的特殊性, 因此倍受矚目, 正在逐漸成為針灸美容減肥的主要方法之一。

耳穴療法取得療效的關鍵, 是要在耳穴穴區的敏感點上治療, 因此尋找敏感點是非常重要的。 于璟玲教授經多年的研究和實踐, 開發出使用簡便的耳穴定位儀, 幫助臨床醫師及美容師快速準確地找到敏感點, 以提高療效。 詳細內容請看產品介紹。

穴位埋線療法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 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激發經絡氣血,

協調機體功能, 防治疾病的方法。 以穴位埋線療法冠名, 古籍未見記載, 但其施術的部位和運用的手段及方法, 與古代的針灸治療方法一脈相承, 如刺激部位大多用的是傳統的經絡腧穴, 刺激手段融合了古針法的毛刺、浮刺、揚刺等淺刺法, 又結合傳統針刺的留針術、置針術, 因此將其歸為針灸的治療方法之一。 穴位埋線療法作為一種獨立的治療方法用於臨床, 大約從六十年代開始, 發展至今, 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 應用範圍逐漸擴大, 治療病種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 穴位埋線療法具有針刺、放血、留針、埋針、異體蛋白理化刺激的多重效應, 羊腸線埋入穴位後, 針的機械、物理的刺激和羊腸線經過分解吸收的生物理化刺激,
雙重作用於機體, 加之較長而持續的刺激穴位, 通過經絡的作用, 調節機體氣血運行, 協調內臟器官的功能活動, 改善病理環境, 消除病灶, 因此用於治療某些疑難病及頑固性疾病往往也會取得較好的療效。 由於穴位埋線療法具有多重效應, 標本兼治, 近年來, 逐漸被用於針灸美容臨床, 並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