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真菌感染用什麼藥合適

真菌感染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生, 可表現在我們身體的皮膚上面, 或者是手腳上面, 而真菌感染的常見藥物有, 兩性黴素B, 咪康唑、益康唑和舍他康唑等, 對這些藥物應該注意科學使用。

1、三唑類

吡咯類抗真菌藥, 包括:咪唑類和三唑類。 咪唑類包括:, 咪康唑、益康唑和舍他康唑等。 目前, 多為淺表真菌感染或皮膚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局部用藥。 三唑類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處於研究階段的沙康唑、帕索康唑、雷夫康唑、SCH39304(SM8668)和SDZ89-485, 均可用於治療深部真菌感染。 吡咯類藥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14-去甲基酶(14-DM), 利用咪唑環和三唑環上的第3位或第4位氮原子鑲嵌在該酶的細胞色素P450蛋白的鐵原子上, 抑制14-DM的催化活性, 使羊毛甾醇不能轉化成14-去甲基羊毛甾醇, 進而阻止麥角甾醇合成, 使真菌的細胞膜合成受阻, 導致真菌細胞破裂死亡。

2、多烯類

多烯類抗真菌藥物, 包括:兩性黴素B(AmB)、兩性黴素B含脂複合體(ABLC)、兩性黴素硫酸膽甾醇酯(ABCD)、兩性黴素B脂質體(L-AmB)以及制黴菌素。 此類藥物通過與真菌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上的甾醇發生交互作用, 導致細胞膜產生水溶性的孔道, 使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 最終導致重要的細胞內容物流失而造成菌體死亡。

兩性黴素B也可通過刺激巨噬細胞調整自體免疫功能產生殺菌作用。 制黴菌素脂質體(NYS)能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醇結合, 降低細胞膜穩定性, 對多種真菌有活性[2]??。

3、棘白菌素類

此類化合物作為1,3-β-D-葡聚糖合成酶的非競爭性抑制劑,

在抑制其生物活性的同時, 不影響核酸和甘露聚糖的生物合成。 1,3-β-D-葡聚糖是維持真菌細胞壁完整性的重要物質, 但隱球菌缺乏該物質。 1,3-β-D-葡聚糖缺乏導致真菌細胞壁通透性增加, 細胞溶解, 真菌死亡。 1,3-β-D-葡聚糖在人體細胞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