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失眠的六大心理因素!

從臨床來看, 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及飲食因素所致者的病例數遠遠少於由心理因素所致病的病例數。 歸納總結, 目前有6類導致失眠的心理原因是為心理學界所公認的:

怕失眠心理:許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慮”, 晚上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 或是盡力去讓自己快入睡, 結果適得其反。 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 白天時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 工作一天后, 就需要休整, 進入抑制狀態而睡眠, 待休整一夜後, 又自然轉為清醒。

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互協調,

交替形成周而復始的睡眠節律。 “怕失眠, 想入睡”, 本意是想睡, 但“怕失眠, 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 因此, 越怕失眠, 越想入睡, 腦細胞就越興奮, 故而就更加失眠。

夢有害心理:不少自稱失眠的人, 不能正確看待夢, 認為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 對人體有害, 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 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 擔心入睡後會再做夢, 這種“警戒”心理, 往往影響睡眠品質。

其實, 科學已證明, 每個人都會做夢, 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而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 在夢中重演白天的經歷, 有助於記憶, 並把無用的資訊清理掉。 夢本身對人體並無害處, 有害的是認為“做夢有害”的心理, 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

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後, 感到內疚自責, 在腦子裡重演過失事件, 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 白天由於事情多, 自責懊悔情緒稍輕, 到夜晚則“徘徊”在自責、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 久久難眠。

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擔心睡過頭誤事, 因而常出現早醒。 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網站管理員, 由於上大夜班(夜裡12點上班), 常于晚7時睡覺, 因害怕遲到, 睡得不踏實, 常常只能睡上1-2小時, 就被驚醒, 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 也有的人在晉升、職稱評定、分房結果快要公佈前, 往往也處於期待興奮狀態, 難以入睡。

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有的人由於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而感到害怕, 出現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現象,

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 但成年期後, 由於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 就會使被壓抑在潛意識的童年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 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 手足無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 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 手足無措, 不知如何是好, 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後, 左思右想, 但始終處於進退維谷、舉旗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

失眠持續時間決定治療方法

目前, 心理學家把失眠分為三類:

暫時性失眠:只維持幾天。 可能由於情緒興奮、暫時性精神緊張或時差所引起, 如重大節日、會議、聚會、考試、跨時區旅行等等, 大多數人可自發地調整過來, 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次新鮮有趣的體驗。 總之,

在此時刻, 不必驚慌, 幾天後會不治而愈的。

短期性失眠:持續數天到三周的時間, 在人患有嚴重疾病或個人遭受巨大壓力時常會發生。 通常運用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或求助睡眠心理專家, 會得到緩解和改善。

長期性失眠:可維持數年之久, 有些人面對壓力(甚至僅僅為正常壓力)時, 就會失眠, 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頭痛一樣, 已經形成了一種應對壓力的習慣性模式。 通常需要醫生和心理專家共同來解決。

警惕!安眠藥

對於失眠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吃藥了, 這是醫生對失眠患者所能做的最直接的幫助, 而作為患者, 尤其是長期失眠症的患者最好留個心眼兒——那就是要節制。 因為不節制地服用藥物, 是會產生心理依賴的。

茅盾的兒子韋韜、兒媳陳小曼在《父親茅盾的晚年》一書中, 有這樣一段記載:“爸爸服用安眠藥已有二十年的歷史, 每晚要服三四種安眠藥, 夜間醒來加服一次或二次, 常導致第二天早晨頭暈腿軟。 我們勸爸爸少吃安眠藥, 爸爸不聽, 反而說我們不理解失眠的痛苦。 韋韜認為爸爸堅持服用那麼多安眠藥有心理因素, 悄悄把藥換成維生素片, 覺得同樣能起到安眠的作用。 這樣過了兩個星期, 爸爸的失眠並沒有加重。 一天, 韋韜又和爸爸談起少吃安眠藥的好處, 說常服安眠藥的人有一種心理作用, 總覺得安眠藥吃得少就睡不好, 其實不然。 爸爸不同意。 為了說服爸爸, 韋韜就說:你最近吃的安眠藥裡有的是維生素片,

可是你的睡眠並無變化, 可見這一部分藥可以減掉。 爸爸大為光火, 不許兒子再管他的事, 從此再也不讓小阿姨為他準備藥了。 這是爸爸在晚年表現最固執的一件事。 ”

專家提醒:

1 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導因素, 放在自身主動調節的基礎上, 僅依靠酒精或藥物調節, 尤其是兩者同時並用, 非常危險, 會極大地損害人的生命和健康, 最起碼, 你需要忍受藥物在第二天給你帶來的副作用--“頭暈, 腿軟”。

2 長期服用安眠藥, 會導致患者的抗藥性。 當一個人適應了某定量的藥劑之後, 他會需求更大的劑量, 才會有同樣的效果, 於是形成一種可怕的迴圈:失眠導致服藥再導致抗藥性, 繼續失眠導致再加大藥物劑量。 這時, 安眠藥成為導致失眠的元兇。 這種情況出現時,最好請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提供幫助。

3 及時尋找和發現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減少對藥物的需求。

這種情況出現時,最好請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提供幫助。

3 及時尋找和發現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減少對藥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