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迷走性暈厥是什麼?

隨著時代的進步, 很多新的疾病也出現了。 聽見疾病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就是害怕, 因為疾病給我們人類帶來的是死亡, 是痛苦, 是災難, 它是我們生活中的灰色, 是我們不願碰觸的顏色。 今天小編我要說的是迷走性暈厥, 它是什麼呢?不要著急, 小編現在就要說一說了, 請往下看。

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是指各種刺激通過迷走神經介導反射, 導致內臟和肌肉小血管擴張及心動過緩, 周邊血管突然擴張, 靜脈血液回流心臟減少, 使心臟有加快和加強收縮的反射動作, 某些人會因過度激發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進而引起心跳忽然減慢、周邊血管擴張, 結果造成血壓降低、腦部缺氧, 表現為動脈低血壓伴有短暫的意識喪失, 能自行恢復, 而無神經定位體征的一種綜合征。

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是非常普遍的, 它常常會復發, 尤其是當情緒受到相當壓力,

極度疲勞、疼痛、恐慌, 或置身於人擠、悶熱的房間裡更容易發作。 由於除心臟外, 全身其它部位的血管不受迷走神經支配, 近年有些學者認為使用"神經心源性暈厥"可能更為恰當。 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暈厥。

其基本病理生理機制是患兒自主神經系統的代償性反射受到抑制, 而不能對長時間的直立體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償反應。 正常人直立時, 由於重力的作用, 血液聚集在肢體較低的部位, 頭部和胸部的血液減少, 靜脈回流減少, 使心室充盈及位於心室內的壓力感受器失去負荷, 向腦幹中樞傳入衝動減少, 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 通常表現為心率加快, 輕微減低收縮壓和增加舒張壓。

而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患兒對長時間的直立體位不能維持代償性的心血管反應。 有研究報導, 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迴圈血液中兒茶酚胺水準和心臟腎上腺素能神經的張力持續增加, 導致心室相對排空的高收縮狀態, 進而過度刺激左心室下後壁的機械感受器(無髓鞘的C神經纖維), 使向腦幹發出的迷走衝動突然增加, 誘發與正常人相反的反射性心動過緩和外周血管擴張, 導致嚴重的低血壓和心動過緩, 引起腦灌注不足、腦缺氧和暈厥。

以上就是小編我對迷走性暈厥的認知。 據我瞭解迷走性暈厥多見於學齡期兒童, 女孩多於男孩, 所以我們從小起就要預防它, 還有就是對於老年人, 暈厥幾率較高,

會更危險, 所以老年人也要重視它。 最後, 希望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