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孩子第一次崴腳踝 家長重視了嗎?

無論是數九寒天, 還是炎炎夏日, 小夥伴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戶外運動, 只要運動就不可避免運動損傷。 據相關文獻報導, 崴腳, 即踝關節扭傷, 是急診接診最多的運動損傷之一, 約占運動損傷的40%。 不要以為這只是大人的專利, 小朋友由於熱身意識不強、自我保護能力差等特點, 發病率並不比成人低。

崴腳, 由於太頻繁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所以大家都習以為常, 基本都是認為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 正是這種司空見慣, 這種習以為常, 造成了對崴腳這一問題的不夠重視。 這裡需要特別提醒的是, 第一次崴腳,

由於沒有規範治療, 給習慣性崴腳埋下了隱患。 在此, 最想跟家長說的一句話是“去趟醫院吧, 不能小看崴腳”。

崴腳這麼稀鬆平常, 為什麼需要足夠重視呢?

踝關節為什麼愛受傷?

踝關節扭傷, 醫學謂之“足踝扭傷”, 主要損傷的是踝關節周圍的韌帶, 且絕大部分都是外側韌帶損傷。

踝關節由脛骨腓骨遠端和距骨構成, 內外踝和脛骨後緣構成踝穴, 距骨上面的鞍形關節面位於踝穴中。 距骨的鞍形關節面前寬後窄, 背伸時較寬處進入踝穴, 蹠屈時較窄部進入踝穴, 所以踝關節在蹠屈位稍鬆動, 其解剖和生理特點決定踝關節在蹠屈時比較容易發生內翻外翻扭傷。 又因為踝關節外踝腓骨較長踝穴較深而內踝脛骨較短踝穴較淺,

故踝關節更易發生內翻扭傷, 外踝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的損傷更常見。

踝關節扭傷的主要表現為傷後迅即出現扭傷部位的疼痛和腫脹, 隨後出現皮膚淤斑。 嚴重者患足因為疼痛腫脹而不能活動。 外踝扭傷時, 患者在嘗試行足內翻時疼痛症狀加劇。 內側三角韌帶損傷時, 患者在嘗試行足外翻時疼痛症狀加劇。 經休息後疼痛和腫脹可能消失, 如果不規範制動治療, 往往會出現因韌帶鬆弛導致的踝關節不穩, 反復扭傷,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性崴腳。 更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足內外翻畸形。

這種情況下, 家長往往能想到的就是拍攝踝關節X線片。 確實, 兒童骨折常規x線除了要明確是否有脛骨、腓骨骨折,

外踝的撕脫骨折往往容易疏漏, 特別是外踝骨骺撕脫骨折也不容易察覺。 如果想進一步確定韌帶損傷的情況, 並知曉關節囊、關節軟骨及骨骺損傷的情況, 踝關節的核磁共振更有必要。

就醫前的處理原則

發生踝關節扭傷一定要緊急就醫, 在就醫前的緊急處理需要遵循RICE原則, 這是踝關節扭傷經典的緊急處理措施。

Rest(休息):停止走動, 減少進一步損傷。

Ice(冰敷):傷後48小時內冰敷降低受傷部位的溫度, 減輕炎症反應和肌肉痙攣, 緩解疼痛, 抑制腫脹。

Compression(加壓):彈力繃帶包紮損傷處, 適當加壓, 以減輕腫脹, 切忌過度加壓, 否則會加重肢體遠端的腫脹甚至影響血供缺血。

Elevation(抬高患肢):患肢抬高至高於心臟的位置, 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

減輕腫脹, 促進恢復。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於2012年建議將踝關節損傷的RICE原則替換為POLICE, 即保護(Protect)、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同時強調早期活動。 就診後, 具體的治療方案由醫生對傷情進行評估後決定。

家長們的常見誤區

在就醫前, 許多家長的做法不但對治療沒有幫助, 反而會加重病情。 下面是常見的誤區, 在這裡還是給各位家長提個醒。

1.把崴腳不當回事兒, 甚至傷後自行揉搓掰弄, 刻意劇烈活動, 以為活動一下筋骨就好了。 事實上恰恰相反, 這樣做是錯誤的, 容易加重或出現新的損傷。

正確做法:立即停止一切活動, 嚴格制動, 常備的繃帶或者護踝都是一種保護。

2.立即局部熱敷, 這是嚴重的錯誤。 因為熱敷會擴張血管, 加速局部出血和腫脹。

正確做法:立即冷敷。

看到此處, 可能就會有家長比較疑惑, 為什麼要冷敷呢?那是因為冷敷能促進血管收縮, 減輕局部充血, 起到止血、消腫、鎮痛的作用。 在扭傷後48小時內進行局部冷敷, 且越早越好。 應該注意的是, 使用冰袋冷敷要用毛巾包裹住, 以免凍傷皮膚, 寶寶皮膚嬌嫩, 冷敷也要注意保護。

3.腳踝扭傷沒必要到醫院就診治療, 自行處理即可。

正確做法:傷後及時就醫, 越早越好。

踝關節一旦扭傷就需高度重視, 尤其嚴重的運動損傷應儘早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關治療。

道理講了這麼多, 肯定有人會問, 踝關節扭傷, 能避免嗎?大夫在這裡只能說:在做好保護措施後, 只能多加注意。 因為踝關節扭傷一般均為意外損傷,

沒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踝關節扭傷的發生。 多小多簡單的運動之前, 都務必做好熱身運動。 平時注重增強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鍛煉, 在進行高危運動時佩戴合適的護具, 熟練掌握所進行活動的技術動作均可以部分防止踝關節扭傷的發生或降低踝關節扭傷的嚴重程度。

文/汪喜順(首都兒研所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