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嬰兒脊椎不好的症狀

剛出生的嬰兒小寶寶全身都是軟綿綿的, 好像應該小小的肉球, 面對這樣的小嬰兒, 很多的家長在照顧的時候, 都不知道要怎麼抱著小寶寶才好, 抱嬰兒的動作看著比較簡單, 其實有很多的說法, 抱的不正確就會對嬰兒脊椎發育會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瞭解嬰兒脊椎發育的過程。

寶寶脊柱的發育過程

1.寶寶出生時脊柱無彎曲, 僅呈現輕微後凸。 3個月左右抬頭動作的發育出現頸椎前凸出;6個月後能坐, 出現胸椎後凸;1歲左右開始行走, 出現腰椎前凸出。 這樣的脊柱自然彎曲, 至6-7歲才為韌帶所固定。

2.生理彎曲的形成與直立姿勢有關, 是人類的特徵, 有加強脊柱彈性的作用。 椎間盤的繼續形成是青春後期軀幹繼續增長的主要原因。 注意兒童坐、立、走姿勢, 選擇適宜的桌椅, 對保證兒童脊柱正常形態很重要。

損害嬰兒頸椎的錯誤做法

抱的方法不對。

嬰兒對母親有天生的親近欲望, 希望早抱, 不願躺著。 而當女性第一次當母親, 熱情有餘、經驗不足, 嬰兒一哭就過早地抱起, 或沒掌握好抱的姿勢、方法。 這就大大增加了嬰兒頸椎損傷的幾率。

在嬰兒車裡睡覺。

我們經常可以在大街上看到嬰兒已坐在嬰兒車裡低頭睡著了,

大人還繼續推著車走, 這是造成嬰幼兒頸椎損傷的又一常見因素。 另外幼兒站起後, 從手推車上頭朝下摔傷頭頸的事也不罕見。

從床上掉下。

幼兒會爬、會走時, 從床上掉下是頸椎損傷的一種突發因素。 由於幼兒掉下床時多是頭著地,

醫生常常只想到腦外傷, 實際上頸椎外傷遠比腦外傷多。 因為腦有堅硬的顱骨保護, 而幼兒頭著地時往往會有頸椎扭傷, 形成頸椎間接暴力衝擊壓縮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