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腦部受外傷 哪種最致命?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外傷, 致死、致殘率高居全身創傷之首。 導致這類損傷的原因有交通事故、建築及工礦事故、運動損傷和高處墜落傷等, 根據受傷部位不同可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與腦損傷, 三者常合併存在。

如果腦部受了傷, 你知道哪種最致命嗎?

腦震盪先確認有無頭外傷

在門急診中, 常常遇見一些剛剛經歷過打傷或摔傷的患者, 進門第一句話就是“大夫, 我可能腦震盪了!”而經過檢查發現, 多數患者是因為認識誤區, 而被“腦震盪”了。

什麼是“腦震盪”?腦震盪是指頭部遭受外力打擊後, 即刻發生短暫的腦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為短暫性昏迷、逆行性遺忘以及頭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 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徵發現。

臨床診斷“腦震盪”, 首先要確認受到了頭部外傷。 其次, 患者傷後出現了短暫的(一般不超過30分鐘)意識障礙, 通俗點說就是曾昏過去。

由此可見, 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並非我們所說的“腦震盪”。 而且, 即便是診斷了“腦震盪”也不必過度緊張, 因為通常並不需要特殊的治療, 只需適當臥床休息, 減少腦力和體力勞動。 如果有頭痛、失眠等症狀, 可分別給予鎮痛劑和安眠劑處理。

彌漫性軸索損傷如“筋脈寸斷”

武俠小說裡面常描寫一種功夫, 寥寥幾招, 就能讓人筋脈寸斷。 用“筋脈寸斷”形容“彌漫性軸索損傷”所造成的神經軸索和血管損傷再合適不過。

乍一看, 沒有血肉模糊、腦漿四濺, 但受的都是極重的內傷。

“彌漫性軸索損傷”是一種特殊的顱腦損傷類型, 發病原因是外傷使頭部產生旋轉加速度或角加速度, 腦組織受壓及回位元過程中神經軸索和小血管損傷。 這種情形多見於車禍, 患者傷後大多立即昏迷, 昏迷程度深, 持續時間長, 會出現中間清醒期, 且一般無明確的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的定位體征。

不同於“腦震盪”, “彌漫性軸索損傷”的危害性更大。 患者可能處於長期昏迷或植物生存狀態, 嚴重時甚至能在短期內出現生命危險, 任何治療方法效果均不佳, 且預後極差。

腦挫裂傷好比西瓜爛瓤不爛皮

關於“腦挫裂傷”, 有個比喻很形象:西瓜摔地上了,

皮兒沒壞, 當切開西瓜後卻發現裡面的瓤已經爛了。

“腦挫裂傷”是腦挫傷和腦裂傷的統稱。 單純的腦實質損傷而軟腦膜仍保持完整者稱為腦挫傷;腦實質破損伴有軟腦膜撕裂則稱為腦裂傷。 因兩者往往並存, 故合稱為“腦挫裂傷”。 這種傷常發生於暴力打擊的部位和對沖部位, 多見於額、顳的前端和腦底部。 這是由於腦組織在顱腔內的滑動及碰撞所引起的。

傷者大多立即昏迷, 醫生常以傷後昏迷時間超過30分鐘作為判定“腦挫裂傷”的參考時限, 長期昏迷者多有廣泛的腦皮質損害或腦幹損傷。

“腦挫裂傷”一般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只有當出現顱內血腫或難以控制的顱內高壓時才需手術治療。

根據腦組織受傷的部位和程度, 嚴重者可出現長時間昏迷, 植物生存, 甚至死亡。 對於輕症患者, 即使恢復清醒, 部分患者仍會遺留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受損的症狀體征。

原發性腦幹損傷無力回天

“原發性腦幹損傷”是顱腦損傷中後果最嚴重的。 這類腦損傷占重型顱腦損傷的7%至10%。 由於腦幹是感覺和運動纖維傳導通路及心血管中樞、呼吸中樞的所在部位, 傷後症狀較為嚴重, 死亡率高。

受傷機制常因頭部受到打擊或身體其他部位受到撞擊, 使腦幹撞擊、移動、扭轉而造成損傷。 臨床上的典型表現為傷後立即出現持續昏迷狀態, 昏迷深淺程度不一。 少數輕者對痛刺激有反應, 但嚴重者呈深度昏迷狀態, 一切反射均消失,

四肢軟癱, 生命體征明顯紊亂。 損傷在中腦下部、橋腦上部時, 患者表現為呼吸節律紊亂;損傷在橋腦下部時, 出現抽泣樣呼吸;損傷在延髓部位時出現呼吸停止。

重症患者往往救治困難, 死亡率極高。 所以, 一旦造成“原發性腦幹損傷”, 往往意味著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