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夢遊不是在做夢

談到夢遊, 很多人想像到的場景就是一個人做著夢, 迷迷瞪瞪地遊蕩著, 如同“靈魂出竅”。 其實, 真實的夢遊並不是這樣的。 “夢遊”的專業名詞叫“睡行症”, 多在入睡後兩到三個小時內的無夢時段發生。 表現為從床上坐起, 目光呆滯, 做一些無目的的動作, 如拿起被子或移動身體, 幾分鐘後自行躺下;或可表現為緩慢起床後, 在房間內徘徊幾次, 又上床繼續睡覺;還有人會做一些複雜的日常習慣動作, 比如穿衣、進食、看書、掃除、上街遊逛等。 發作過程中可伴有夢語, 行為刻板僵硬。 醒來後對夢游經歷完全遺忘,

而不像真正做夢, 多少能回憶起夢境。 也就是說, 夢遊並非受夢境內容支配而出現, 所以, 稱之為“睡行症”既合理又客觀。

誘發“睡行症”的因素較多, 比如過度疲勞、情緒緊張、睡眠剝奪、感染發熱、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等, 疾病或藥物也可誘發。 另外, “睡行症”也可能遺傳, 父母一方患有“睡行症”, 子女的發病率是45%;父母均患該病, 子女的發病率可達60%。

“睡行症”首次發作多在4~8歲, 兒童比青少年和成人更多見。 青少年出現“睡行症”多與心理因素有關, 比如遭遇心理衝突、緊張、焦慮、壓力大等, 但一般不會頻繁發作, 青春期後自行消失。 曾有大學生在戀愛時遇到情感衝突, 一周內兩次“夢遊”。 家長非常恐慌, 趕忙帶其看病。 經過安撫後, 這位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以緩和,

“夢遊”未再出現。

雖然“睡行症”發作時導致傷害的可能性不大, 但也存在一定風險。 曾有兒童在奔跑中跌倒或走到街上受到意外損傷。 所以, 對於出現過“睡行症”的患者來說, 需採取安全防護措施, 比如房間內不要放置尖銳、易碎的物品, 用厚窗簾遮住玻璃窗等。

對於偶發“睡行症”的患者, 主要應注意避免過度疲勞、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等因素。 應讓患者增加睡眠時間, 睡前處於輕鬆、舒適的狀態。 比如進行放鬆訓練或自我催眠, 想像自己身處草原、海灘或花園中, 放慢呼吸, 讓心情逐漸鬆弛下來。 如果遇到患者“睡行症”發作, 不要試圖喚醒, 應注意保護, 避免環境中的危險和傷害, 儘量引導患者上床睡覺或臥床。

如果夢遊頻繁發作, 或給患者帶來了傷害, 則應進行必要的藥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