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心梗三項的臨床意義

心梗是一種噁心的疾病, 診斷得越早對病情越有利, 而心梗三項就是診斷心梗的標準。 心梗三項指標指的是肌紅蛋白(MYO)、肌鈣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這三項。 這三項是目前醫學界中公認最好的檢查心梗標誌物, 這三項的檢查可以儘早的發現心梗, 為下一步的治療或搶救爭取時間

一、肌紅蛋白(MYO)

主要存在於心肌及骨骼肌, 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損(急性心肌梗塞)、過度運動及肌肉疾病時, 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時, 由於心肌組織障礙導致血清中肌紅蛋白濃度在心痛初期2-3小時內脫離正常值, 6-9小時達到最高, 24小時左右又恢復正常值。 血液中肌紅蛋白濃度對監視急性心梗的診斷和治療是有效的, 並且, 也可以作為血栓溶解療法的冠脈再疏通情況的指標, 在疏通30分鐘-2小時後肌紅蛋白濃度達到最高。 肌紅蛋白濃度可以作為心肌梗塞的早期診斷指標。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主要存在於心肌, 在診斷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種很有效的指標。 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變化, 且峰值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 又無其他原因可解釋時, 應考慮AMI。 CKMB品質(CK-MB mass)用於心梗的診斷時, 所用診斷界值推薦為正常人參考數值上限的99%分位。

CK-MB mass胸痛發作3小時後的診斷AMI陽性率可達50%。 小時的診斷陽性率可達到80%。 AMI發作後如未進行溶栓治療, CK-MB通常在3~8小時出現升高, 達峰時在發病後9~30小時, 於48~72小時恢復至正常水準。 與總CK測定比較, CK-MB的峰時稍有提前, 且消失也較快。 由於診斷窗較窄, 無法對發病較長時間的AMI進行診斷。 臨床上也可利用這一點對再梗死進行診斷。 溶栓治療時, CK-MB早期升高及短時間內達峰是AMI的徵兆。 下壁AMI在治療2小時後CK-MB增加2.2倍以上, 前壁AMI在治療2小時後增加2.5倍以上, 前壁AMI在治療2小時後增加2.5倍以上, 均提示心肌出現再灌注, 上述標準的

敏感度為85%, 敏感度為100%

三、肌鈣蛋白(CTNI)

肌鈣蛋白是由肌鈣蛋白T、肌鈣蛋白C和肌鈣蛋白I三種蛋白質組成的複合體。 肌鈣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橫紋肌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 另外, 肌鈣蛋白是肌動蛋白肌球蛋白ATP酶的抑制物。 肌鈣蛋白有三種同分異構體形式, 肌鈣蛋白I僅僅存在於心臟組織。 應用抗cTnI單克隆抗體可以實現cTnI的特異性檢測,

所以cTnI已經作為急性心肌梗塞的標準診斷方法, 特別是當心電圖檢測無異常時, 可以用cTnI指標作為診斷手段。 已有報導指出, 在診斷AMI、心挫傷、不穩定型狹心症患者的心肌特異性障礙性疾病時, 檢測cTnI濃度是非常有效。 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 在4-8小時以內cTnI由於心肌受到障礙被釋放到血液中, 因此其濃度脫離健康人的濃度範圍。 通常, AMI發病後12-18小時後, cTnI濃度達到最高, 並且維持5-10日。 對於AMI患者, cTnI濃度在治療過程中的增減情況與CKMBmass是類似的。 但是, 最近的研究發現在檢測心肌障礙、特別是骨骼肌障礙上, cTnI 指標比CK-MB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