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這5種最流行的毒蘑菇辨別方法都不靠譜

受訪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北京食用菌協會名譽會長 王賀祥

所謂“禍從口入”, 食物中毒即是如此。 其中, 又以誤食毒蘑菇最為多見。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佈的《關於2015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情況的通報》顯示, 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報告起數和死亡人數最多, 分別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總報告起數和總死亡人數的40.2%和73.6%。

野蘑菇中毒事件有著明顯的季節性高發特徵, 多集中於每年的5月到10月。 每到這一時節, 雖然不斷有專家預警, 仍止不住中毒事件頻發。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北京食用菌協會名譽會長王賀祥說,

很多人其實並非因亂吃, 而是受到了錯誤辨別毒蘑菇方法的誤導。 因為在專家眼中, 民間流傳的很多辨別毒蘑菇的方法, 大都不靠譜。

說法一:看顏色。 顏色鮮豔的有毒, 長得樸素的無毒。

這是辨別毒蘑菇方法中流傳最廣的一種。 但毒蘑菇的種類多, 不同地域差別極大, 顏色更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 營養高、味道好的榆黃菇就是漂亮的金黃色, 在福建武夷山地區很受歡迎的野生紅菇, 也是鮮豔的紅色外表。 反之, “長相”樸素的有毒蘑菇也很常見, 比如鹿花菌, 外表符合“無毒蘑菇”的標準, 實際卻毒性很大;白毒傘顏色潔白, 外表樸素, 卻是近年來造成多人死亡的元兇。

說法二:看生長地帶。

長在陰暗潮濕、骯髒地帶的有毒, 長在清潔草地或松樹、櫟樹上的無毒。

蘑菇中的毒素源於生物體自身, 而非外界環境影響, 生長在什麼位置與蘑菇是否有毒並無關係。 事實上, 作為大型真菌, 所有蘑菇都不含葉綠素, 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因此大多生長在 陰暗環境, 且必須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 同時要求比較高的濕度。 陰暗潮濕環境也是無毒蘑菇的主要生長地。

說法三:看形狀。 菌蓋突出, 有菌環、菌托的有毒;反之則無毒。

毒蘑菇沒有特定的形狀特徵。 按照這一鑒別標準, 雖然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批毒蘑菇, 但不適用的也很多。 比如, 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 顏色也很樸素,

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 甚至死亡。 而我們常吃的草菇、竹蓀等都有菌托, 卻味道鮮美, 安全無害。 所以, 通過形狀分辨蘑菇是否有毒並不可靠。

說法四:看有沒有蟲咬痕跡, 毒蘑菇蟲蟻不食。

人與動物的生理結構不同, 彼之砒霜, 可能是我之蜜糖。 比如, 俗稱BT的蘇雲金芽孢桿菌, 被廣泛用於殺蟲領域, 可導致多種害蟲中毒死亡, 但對人體無害。 而致命白毒傘卻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說法五:做測試。 比如, 用蔥在菌蓋上摩擦, 蔥變色則證明蘑菇有毒;與大蒜、大米等同煮, 蒜、米變色為有毒;在擠出的汁液中滴入白醋, 變紅色或藍色說明有毒。

一般認為, 按照可能造成的危害, 毒蘑菇可分為六大類:胃腸損害型、神經損傷型、過敏型、溶血型、呼吸受阻型和肝臟損害型。

前三類通常症狀較輕, 後三類則會致命。 不同類型的毒蘑菇, 所含毒素各不相同, 其檢測和解毒方式也相差極大。 一種測試方法也許能檢測出某一類或某幾類毒蘑菇, 但不可能適用於所有毒素, 所以, 單純依靠一種毒物測試法都不保險。

王賀祥說, 上述各種辨別方法, 很多都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總結基礎上的。 我們不能說它完全不對, 但可以肯定其各有局限性。 事實上, 目前我國已經發現400多種毒蘑菇, 尚無任何一種辨別方法可以作為普適標準。 如果想食用野生蘑菇, 遵照以下三個原則才是相對安全的:1.自己是不是真的認識, 專業人士是否采過、吃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吃。 2.見到自己不認識的蘑菇,

可拍攝采前和采後的照片請教專家, 或直接請教當地人, 請他們幫忙判斷是否有毒。 3.如果既不認識, 又找不到專家或當地人確認, 就不要採食, 以免中毒。 ▲

(本文由本報記者張芳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