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過節放鞭炮竟失聰?醫生提醒:防範噪音污染導致耳聾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周潔瑩通訊員吳佳儀)“我也沒幹什麼呀, 怎麼就感覺一邊耳朵聽不清呢?”大年初八, 28歲的小黃一臉苦惱找到醫生。 經診斷, 小黃患上了噪音性耳聾。 2018年3月3日是第19個國際愛耳日, 主題為“聽見未來, 從預防開始”。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耳鼻喉科雷蕾博士提醒:拒絕長期噪音污染是保護聽力的有效措施, 保護聽力應從細節做起。

據雷蕾博士介紹, 小黃跟大部分年輕人一樣喜好音樂, 近半年每天戴耳機聽音樂超過4個小時, 而且音量較大, 甚至戴著耳機聽音樂睡覺。 春節期間返鄉歡聚,

放鞭炮、KTV高歌等排期緊湊, 期間出現耳鳴, 離開噪音場所後有所緩解, 所以沒在意。 節後回廣州連續看了3場電影后, 左耳聽力再次下降。 雷蕾博士解釋, 雜訊性耳聾是由於聽覺長期遭受雜訊影響而發生緩慢的進行性的感音性耳聾, 早期表現為聽覺疲勞, 離開雜訊環境後可以逐漸恢復, 久而久之則難以恢復, 嚴重時可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病理損害, 或終身失聰。

四件事保護聽力

雷蕾博士建議, 保護聽力可以從控制噪音來源、減少噪音接觸時間、做好降音防護等方面做起:

1.少去噪音場所。 儘量少去迪廳、酒吧、體育賽場、多功能電影院和其他噪音巨大的場所, 尤其還在聽覺系統尚在發育階段的小孩。 如無法避免,

應適時找個安靜的區域回避, 讓耳朵休息一會。

2.正確使用耳塞。 在噪音較大的場所, 正確地使用耳塞, 並不會帶來尷尬, 反而能將噪音接觸降低5~45分貝, 對保護聽力有幫助。

3.合理使用音訊設備。 佩戴耳機最好是降噪耳機, 音量不宜過高, 超過一臂距離無法聽清或理解他人說話, 說明設備播放聲音太大了。 除降低音量外, 每天聽音訊設備的時間不宜過長, 建議不超過半小時。

4.榜樣效應, 相互監督。 父母應從自身做起, 在保護聽力方面成為子女學習的榜樣, 提醒小孩保護聽力的重要性。

雷蕾博士強調, 青少年已成為噪音性耳聾高風險人群, 應定期檢查聽力。 如日常出現耳鳴, 聽門鈴、電話鈴和鬧鐘鈴等高音時有困難, 或聽不清別人講話(特別是講電話時)等情況,

應當考慮聽力受損, 需儘快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