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桑蠹蟲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1.《綱目》:似蠶而在木中食木者為蠍。 似蠶而在樹上食葉者為ZHU;似ZHU而小, 行則首尾相就屈而後伸者為尺蠖;似尺蠖而青小者,

為螟蛉。 三蟲皆不能穴本, 至夏懼羽化為蛾, 惟穴木之蠹, 宜入藥用。 各木性味, 良毒不同, 而蠹亦隨所居所食而異, 未可一概用也。 古方用蠹, 多取桑、柳、構木者, 亦各有義焉。

2.《本經逢原》:桑蠹蟲, 色白帶黃, 而腹中無穢, 挼之無水者為真。 若頭硬而腹中不淨者, 即雜樹

【拼音名】Sānɡ Dù Chónɡ

【英文名】Larva of Long-horned beetle

【別名】蝤蠐、蠍、桑蠹、桑蠍、桑蟲、蛀蟲、桑蠶、鐵炮蟲、老母蟲

【來源】

藥材基源:為溝脛天牛科動物星天牛、天牛科動物桑天牛或其近緣昆蟲的幼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or2.Apriona germari(Hope)

採收和儲藏:冬季于桑、柳、柑 橘等樹幹中捕取, 用酒醉死, 曬乾或烘乾。

【原形態】

1.星天牛, 全體黑色, 有金屬光澤。 具有小白斑點。 觸角第3-11節的每節基部有淡藍色毛環。 前胸背板中瘤明顯, 兩側另有瘤狀突起,

側刺突粗壯。 鞘翅基部顆粒大小不等, 鞘翅每側約有20個小形白色毛斑, 排成不整齊的5橫行。

2.桑天牛, 體黑色, 全身密被絨毛。 雄蟲觸角超出體長2-3節, 雌蟲由僅較身體略長。 額狹, 複眼下葉大而橫闊。 前胸背板寬大於長, 兩側中央具細尖刺突, 前後橫溝之產有不規則的橫脊線。 鞘翅中縫、側緣及端緣通常有一條灰色窄邊, 其部有黑色瘤狀顆粒, 翅端的內外端角均呈刺狀突起。 足細長, 被灰白色短毛腿節大, 內側有縱溝。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活動於蘋果、梨、櫻桃、花紅、柳、白楊、桑及榆樹附近。

資源分佈: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性狀】性狀鑒別, 呈長筒狀而略扁, 乳白色或淡黃色。 嘴部顏色較深, 黃褐色至黑褐色。 胸部3節, 前胸較膨大,

無足, 腹部10節, 蟲體外表常較粗糙, 折斷面為黃白色。

【炮製】揀淨雜質, 和糯米人鍋同炒, 至米焦黑為度。 取出, 篩去米, 放涼, 貯存乾燥處。

【性味】味苦;性溫;有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化瘀;止痛;止血;解毒。 主胸痹心痛;血瘀崩漏;瘀膜遮晴;痘瘡毒盛不起;癰疽膿成難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或入丸、散。

【注意】孕服禁服。

【附方】①治崩中漏下赤白: 桑蠍燒灰, 溫酒服方寸匕, 日二。 (《千金方》)②治墮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蠍蟲, 燒末, 酒服方寸匕, 日二。 (《普濟方》)③治痘瘡不發及癰疽不潰: 桑蠹蟲一、二條, 搗, 黃酒沖服。 (《本草推陳》)

【各家論述】

1.《景嶽全書·痘疹詮》:桑蟲用以發痘, 嘗遍考《本草》、痘疹諸書, 皆所不載, 及審其性質, 不過為陰寒濕毒之蟲耳。 惟其有毒, 所以亦能發痘;惟其寒濕,

所以最能敗脾。 且發痘者, 不從血氣而從毒藥, 痘雖起而中則敗矣, 此與揠苗者何異。 矧以濕毒侵脾, 稚弱何堪, 故每見多服桑蟲者, 毒發則唇膚懼裂, 脾敗則泄瀉不止。 前之既覆, 後可見矣。

2.《本經逢原》:桑蠹蟲, 治痘瘡毒盛白陷不能起發者, 用以絞汁和白酒釀服之即起。 但皮薄腳散及泄瀉畏食者服之, 每致駁裂而成不救, 不可不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