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發燒起紅疹怎麼回事 可以不要太擔心

發燒起紅疹的原因

紅疹的潛伏期為7一17天, 平均10天左右。 起病急, 發熱39一40度, 高熱早期可能伴有驚厥, 病人可有輕微流涕, 咳嗽、眼瞼浮腫、眼結膜炎, 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噁心、嘔吐、輕瀉或便秘等症狀, 咽部輕度充血, 枕部, 頸部及耳後淋巴結腫大, 體溫持續3一5天后驟退, 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 壓之褪色, 初起於軀幹, 很快波及全身, 腰部和臀部較多, 皮疹在1一2天消退, 無色素沉著或脫屑。 腫大的淋巴結消退較晚, 但無壓痛。 紅疹大多出現在嬰幼兒身上, 成人少數會發生。

發燒起紅疹的全身療法

1.飲食管理

首先, 避免喂哺過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 如疑牛奶過敏, 可較久煮沸, 使其蛋白變性, 可以減少致敏物, 或者選擇低敏配方奶粉如更嚴重就要服用特殊配方奶粉, 必要時可用羊奶或豆漿代替牛奶。 如疑蛋白過敏, 單給蛋黃, 或由少量蛋白開始,

逐漸加量。 餵奶的母親可暫停吃雞蛋。

2.抗組織胺類藥物(請詢醫囑)

單一或輪流內服有較好的止癢和抗過敏效果, 並有不同程度的鎮靜作用。 非鎮靜作用的抗組織胺藥, 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組織胺類藥優於後者。

3.皮質類固醇激素(請詢醫囑)

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 都能很快控制症狀, 有明顯的抗炎、止癢作用, 但停藥後易復發, 不能根治, 且長期應用後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 故應酌情慎用。 泛發急性濕疹其它療法效果不佳者, 可短期口服強的松, 病情好轉逐漸減量。

4.抗生素(請詢醫囑)

僅用於繼發局部或淋巴結等感染、白細胞增高和體溫增高的病兒。 一般採用青黴素肌注或紅黴素、複方新諾明口服。

發燒起紅疹的中醫療法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飲食失調, 內蘊濕熱, 外受風濕熱邪所致。 臨床上分幹性(丘疹性)、濕性(糜爛性)兩型。 常反復發作, 並多伴有胃腸道消化障礙症狀。 臨床治療多用內外兼治法, 內服藥以清熱、解毒、涼血、滲濕為主, 外用藥根據幹性、濕性之不同,

予以不同處理。

1.幹性(丘疹性)

症狀:疹如粟粒大, 癢痛相兼, 起白屑如疥癬, 疹隱紅而乾燥, 此多偏熱。
治法:內服藥:治以清熱解毒為主。 處方舉例:連翹9g、黃柏6g、馬齒莧9g、青黛3g、地膚子9g、蟬衣3g、澤瀉9g。
外用藥:鮮馬齒莧(適量)洗淨搗成泥外敷, 每天換藥1次。

2.濕性(糜爛性)

症狀:濕疹部浸潤滲出液較多, 或有膿性分泌物, 重者可融合成片或延及全身, 有腥味, 局部發紅且癢甚, 此多偏濕。
治法:內服藥:治以涼血滲濕為主。 處方舉例:生地9g、青黛3g、敗醬草15g、紫草3g、馬齒莧9g、荷葉6g、地膚子9g、土茯苓9g。
外用藥:①青黛粉3g、黃柏粉9g、混合外撒, 或香油調勻外塗, 每日1~2次;或②輕粉3g、松花粉9g、黃柏粉9g、青黛粉3g, 香油調勻外塗, 每日1~2次;或③蒼術粉、黃柏粉等量, 植物油調外敷, 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