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纓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Mǎ Yīnɡ Huā

【別名】馬銀花、密筒花、紅山茶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馬纓杜鵑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R.Arboreum Smith subsp.delavay(Franch.)Chamberlain;R.Pilovithanum Balf·f·et W.W.Smit」

採收和儲藏:春季採收, 鮮用或陰乾。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高3-12m。 枝條粗堅, 直立, 初生有叢卷毛。 樹皮棕色, 呈不規則片狀剝落。 芽卵圓形, 芽鱗多數, 裡面密被白色絨毛。 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 有腺點;葉片厚革質, 簇生枝端, 長橢圓狀披針形, 長7-15cm, 寬2-5cm, 先端鈍或短尖, 基部楔形, 邊緣全緣而微波狀, 上面深綠色, 下面淡棕色, 密被黃棕色絨毛, 中脈和側脈顯著凹下, 側脈14-18對。 花序多花密集, 有花10-20朵,

簇生於枝端, 成傘形狀總狀花序, 花序軸密被紅褐色絨毛;苞片厚, 橢圓形, 有短尖頭;花萼小, 長約2mm, 5裂, 裂片闊三角形, 被絨毛和腺毛;花冠鐘形, 大而美麗, 紫紅色, 長4-5cm, 直徑3-5cm, 5裂, 裂片先端凹缺, 基部裡面有5個蜜腺囊;雄蕊10, 長短不一, 長2-4cm, 花絲無毛;雌蕊長3.5-4.5cm, 子房1, 圓錐形, 密被淡黃色至紅棕色絨毛。 蒴果長圓柱形, 長1.8cm, 有5棱, 成熟時5縱裂, 被黃棕色絨毛。 花期4-5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3200m的山坡、路旁、村邊等灌木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西、貴州、雲南。

【性味】苦;性涼;小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崩漏;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各家論述】

1.《雲南中草藥選》:清熱拔毒, 止血, 調經。 治骨髓炎, 消化道出血,

衄血, 咯血, 月經不調。

2.《貴州藥植名錄》:治紅崩。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