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心梗緣何“年輕化”

30歲的心臟——“一晃15年又過去了, 我都30歲了。 別人都是‘三十而立’, 我可好, 我的主人天天加班, 晚晚應酬, 我是‘三十而衰’啊。 最嚴重的是血管裡那些黃黃的東西越堆越多, 血管也越來越脆, 有時候血管壁上掉下的碎片, 把小血管都堵住了。 主人再不採取措施, 我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

心梗緣何“年輕化”

2005年7月2日, 68歲的著名演員古月于廣西工作期間突發心肌梗死, 搶救無效, 離開人世;同年8月18日, 著名小品演員高秀敏同樣突發心肌梗死, 與世長辭, 終年46歲;2011年7月2日, 又一位年輕有為的媒體界名人——百視通首席運營官吳征在游泳時突發心源性猝死,

享年39歲!

他們都死於同一種疾病——心肌梗死。 面對這一人類最兇險的疾病之一, 我們在恐懼它起病的突然和死亡率極高的同時, 不得不震驚於其日益年輕化的趨勢。

心肌梗死的發病原因

心肌梗死90%以上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基礎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 較少見於冠狀動脈痙攣, 少數由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狹窄閉塞。

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吸煙、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少運動、精神緊張、年老(男性55歲以上, 女性65歲以上)、有冠心病家族史等。 據研究, 90%以上的心肌梗死與這些因素有關。

此外, 一些常見誘因, 包括過勞、情緒激動、大出血、休克、脫水、外科手術或嚴重心律失常等可誘發心肌梗死的發生。

猝死——找上中年人

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 心肌梗死, 這個原本距離中年人很遙遠的疾病名詞, 悄悄走近在城市辛苦打拼的工作族們。

相關調查資料顯示, 40歲以下人群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發病率在上世紀80年代約為28/10萬, 而到2010年已上升到100/10萬, 臨床上經常會遇到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突發心臟急症。 其中, 約有50%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 應酬多, 壓力大, 生活、飲食不規律, 身體時常處於疲勞狀態, 免疫力差, 逐步造成血脂紊亂、動脈血管硬化, 再加上不良誘因的存在, 使得人體內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多,

刺激冠狀動脈受體, 使冠狀動脈在狹窄、硬化的基礎上出現痙攣, 最終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

早期干預, 防範心梗

調整情緒, 堅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少吃高脂肪食物, 戒煙限酒, 適量運動, 心理平衡。 中年人一般上有老, 下有小, 肩負的社會責任和家庭壓力較大, 必須學會在劇烈的競爭和較大的工作壓力下調整心態,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關係, 做到勞逸結合, 避免過度疲勞和情緒大起大落。

保持健康的心理和體魄。 此乃一切預防之根本。

定期體檢, 重視高危因素的控制 大多發生心梗的中年人都是平素忙於工作的亞健康人群, 他們往往以為自己年輕就忽略健康問題。 應定期到正規醫院進行體檢, 以期及早發現問題,

爭取早期干預。 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 更是要重視治療, 嚴格遵醫囑控制達標。

已經發生心絞痛的患者, 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接受醫生的專業建議, 儘早進行冠脈造影以明確血管病變的程度。 早期進行正確的治療可以避免急性心梗的出現, 防止猝死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