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昏雞頭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Hūn Jī Tóu

【別名】雞腦殼(《草木便方》), 雞公頭、雞頭棗、雞老蓋(《分類草藥性》), 鐵狼雞、小貫眾(《貴州民間方藥集》), 雞頭風尾、烏雞兒、鴟頭雞(《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小暈雞頭(《陝西中草藥》), 大葉狼衣、地雞頭、鳳凰衣、小葉貫眾(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小雞娃菜(《陝西草藥》)。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山地貫眾的根莖。 全年可采, 以8~9月采者為多。 采得後, 除去鬚根及地上部分,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山地貫眾, 又名:小金雞尾、小葉山雞尾。

多年生草本, 高30~80釐米。 根狀莖短, 傾斜或直立, 密被鱗片;鱗片大形, 長1釐米以上, 紅棕色, 有亮光, 卵形, 漸尖。 葉柄叢生, 長15~30釐米, 密被卵形及線形鱗片, 鱗片的邊緣呈流蘇狀;葉片矩圓形, 長15~45釐米, 寬10~17釐米, 單數羽狀複葉, 頂片三叉狀;羽片10~20對, 互生, 下部羽片不縮短, 長10釐米, 寬2釐米, 鐮刀形, 長漸尖, 有短柄, 基部圓形或上側耳形, 邊緣具細鋸齒;葉紙質,

淡綠色, 葉軸被鱗毛;葉脈聯結, 網狀, 網眼斜六角形, 內藏細脈1~2條;孢子囊群圓形, 散生於小葉背面, 囊群蓋大形, 盾狀, 邊緣呈波狀, 膜質, 褐色。

【生境分佈】生於水溝邊、路旁、石上及陰濕處。 分佈長江流域, 背達陝南, 南至福建及兩廣北部。

【性狀】根莖短小, 形如雞頭, 黑褐色;長5~8釐米, 粗3~4釐米。 表面密被多數葉柄殘基, 並有棕黑色彎曲的細根, 頂端部有紅棕色微帶光澤的鱗片。 葉柄殘基瘦小, 斷面呈四方形, 維管束3~4個, 氣微, 味淡。 以根莖大、鬚根少者為佳。

【化學成份】根莖含鞣質、揮發油、樹膠、糖類、氨基酸, 以及貫眾甙, 貫眾任甙, 黃芪甙, 異槲皮甙等。

【性味】

苦, 微寒。

①《四川中藥志》:性微寒, 味苦, 有小毒。

②成都《常用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平, 味苦澀。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

涼血息風, 散痰止血, 驅鉤、蛔、絛、蟯諸蟲。 治感冒, 熱病斑疹, 痧穢中毒, 瘧, 痢, 肝炎, 肝陽眩暈頭痛, 吐血便血, 血崩, 帶下, 乳癰, 瘰鬁, 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虛損, 婦女崩帶, 頭昏耳聾。

②《天寶本草》:清火解毒, 除瘟症, 紅白痢症, 赤白帶下。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補虛弱, 消傷腫, 接骨。 治跌打損傷, 活血逐瘀。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盜汗。

⑤《四川中藥志》:治頭昏頭痛, 血氣脹痛。

⑥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息風, 清利頭目, 涼血, 養血, 解毒, 散瘀。 治時行瘟疫, 瘧疾, 瘰鬁, 瘡瘍腫毒, 蟲積腹痛。

⑦《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 涼血, 散瘀, 降血壓, 殺蟲。 治高血壓, 頭暈頭痛;預防及治療急性傳染病, 蛔蟲、蟯蟲症。

⑧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散瘀, 止血, 殺蟲。 治熱病斑疹, 肝炎,

痢疾, 吐血, 便血, 尿路感染, 蛔蟲, 蟯蟲, 絛蟲, 刀傷出血, 毒蕈中毒, 預防流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錢。

【注意】孕婦慎用。

【附方】

①治血虛頭昏痛:昏雞頭配黑雞燉服。 (《四川中藥志》)

②治腸中寄生蟲病:昏雞頭、使君子肉、檳榔、榧子。 水煎服。 (《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