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肝火盛艾灸部位是哪裡

眾所周知, 肝器官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的作息不規律或是飲食習慣不好, 如:熬夜、抽煙、酗酒等, 導致體內肝器官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問題, 如:肝衰竭。 目前除了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 很多人也喜歡一些養生的方式去護肝保肝, 如:喝茶泡水、艾灸等。

經絡不通百病生, 補什麼都沒用。 不一定要吃藥打針, 因為每個穴位都是一味中藥, 一個人脾氣大、躁動不安, 人們常用“肝火旺”來形容。 下面我們就一起認識下何為“肝火旺”吧。

中醫所說的“火”其實是指體內的某些熱性症狀。 其中, 肝火分為虛實兩種。 實火多由於肝主疏泄的功能被破壞, 肝氣鬱結而導致的;虛火是陰虛火旺, 多由肝腎陰虛所導致。

肝火旺的十大症狀

1 頭脹 常起於惱怒, 頭脹且痛, 昏沉悶熱, 頭筋突起, 口幹口苦, 甚則兩耳失聰, 舌苔薄黃, 脈象弦或數。

2 頭熱 頭熱面紅, 心煩易怒,

夜寐不安, 脅痛口苦, 舌紅苔薄。

3 肝火亢盛消瘦 形體消瘦、煩躁不安, 性急易怒, 頭暈目眩, 脅肋灼痛, 口苦目赤, 小便短赤, 大便燥結, 舌紅苔黃。

4 肝火上沖舌血 舌上出血, 舌腫木硬, 舌苔黃, 舌邊紅絳, 或起芒刺, 並見頭中熱痡, 煩熱, 頭暈目眩, 面紅目赤, 口苦咽幹, 耳鳴耳聾, 脅肋痛, 性急善怒, 小便黃赤, 大便乾燥, 甚則昏厥。

5 肝火犯肺咳嗽 症見咳嗽氣逆, 痰出不爽, 或如梅核, 或如敗絮難以咳出。 咳時面紅並引及脅痛。 咽喉乾燥, 煩躁易怒。 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幹。

6 肝火燔灼胃痛 胃脘燒灼疼痛, 痛勢急迫, 疼痛拒按, 喜冷惡熱、燒心泛酸, 口幹口苦, 甚則嘔吐苦水, 或兼見吐血、便血。 煩躁易怒, 便秘溲赤。 舌紅苔黃。

7 心肝火旺經質粘稠

月經先期量多, 甚或血崩, 質濃稠如膏, 經色鮮紅, 或紫紅, 或紫黑, 並見面紅目赤, 心煩急躁, 失眠多夢, 胸脅脹痛, 口苦而渴, 或具經行發熱, 吐血、衄血, 舌紅苔黃。

8 肝火偏亢月經過多 月經提前而至, 經量過多或兼經期延長, 色鮮紅或紫黑, 質濃稠, 有瘀塊, 面赤心煩, 急躁易怒, 胸悶乳脹,

頭暈頭痛, 夜寐多夢, 口苦口幹, 食欲不振,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

艾灸養肝護肝

傳統中醫艾灸有句俗話:初春艾灸好處多, 勝過參湯和蟲草。

初春艾灸氣海、曲池等穴位可助陽氣生髮, 預防眼部疾病。

四肢無力、經常抽筋, 不妨艾灸“太沖穴”的方法來補肝氣,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 也是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